三、毛澤東爲人民服務精神的時代價值
毛澤東同志一貫強調和堅持爲人民服務。爲人民服務是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觀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和要義在於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民服務應該成爲我們時代的價值選擇,成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目前,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爲人民服務。
(一)爲人民服務價值觀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
1、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的因素。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爲,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在生產力諸因素中,人,即勞動者是最重要最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漫長歲月裡,正是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創造了和創造着人類歷史。勞動者即人民羣衆是人類歷史的真正創造者。另外,恩格斯晚年的歷史合力論思想也充分說明了人民羣衆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2、歷史合力論說明人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認爲:“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衝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於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爲它所成爲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做一個作爲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產物。因爲任何一個人的願望都會受到任何另一個人的妨礙,而最後出現的結果就是誰都沒有希望過的事物。所以到目前爲止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於同一運動規律的。但是,各個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個都希望得到他的體質和外部的、歸根到底是經濟的情況(或是他個人的,或是一般社會性的)使他嚮往的東西――雖然都達不到自己的願望,而是融合爲一個總的平均數,一個總的合力,然而從這一事實中決不應作出結論說,這些意志等於零。相反,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裡面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原理及歷史合力論,充分說明了人民羣衆在創造人類歷史過程中的作用。
3、人民羣衆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羣衆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同時是變革社會制度的重要力量。作爲社會歷史觀的重要範疇,“人民羣衆”是一個整體性極強的概念,有着量和質的規定性。量的含義是指絕大多數,質的規定性是指一切對現實社會發展實踐起推動作用的人。但是,這裡的絕大多數並不表現爲一種確定的數量關係,不能用特定而具體的數目字來展示出來。從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理論來看,人民羣衆是指一切社會主義的勞動者,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一切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這樣一個政治集合概念。 人民羣衆是一個政治集合概念,政治性很強。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的歷史時期或不同歷史階段,人民羣衆的指向也並不相同。毛澤東指出:“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內容。”儘管如此,人民羣衆的主體部分則是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精神產品生產的勞動羣衆
和廣大知識分子。
人民羣衆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發展依靠人,更是爲了人。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具有深厚的哲學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要求我們把自己的目標與歷史創造者的主體結合起來,確立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
(二)爲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的價值選擇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黨的性質、任務和宗旨決定了黨始終堅持服務人民的價值取向。 黨爲了體現自己服務人民的價值主張,在自己的工作中一直堅持實行羣衆路線。一切爲了羣衆,一切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成羣衆的自覺行動。密切聯繫羣衆是黨最大的優勢所在,而脫離羣衆則是黨執政後最大的危險所在。黨的幾代領導人一貫堅持羣衆路線,倡導服務人民的價值觀。
毛澤東歷來倡導爲人民服務,重視密切聯繫羣衆。毛澤東向我們提出的最響亮的號召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在《爲人民服務》一文中,他指出,“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爲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爲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在這裡,他號召黨和革命隊伍要爲人民的利益而工作,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在《中國共產黨的三大作風》這篇文章中,他又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羣衆取得最密切的聯繫。全心全意地爲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羣衆”。這是我們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鄧小平十分重視實現人民羣衆的利益,更加強調羣衆觀點。鄧小平指出,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思想是我們必須要堅持的。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社會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儘快好起來,不斷提高和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以及精神需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責任。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提出了判斷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這就是“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其中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亦即有利於人民利益的日益增進,具有根木性的實踐價值。鄧小平同志強調,人民羣衆是改革的主人。改革能不能深化,最關鍵的因素是人民羣衆參與改革的程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也主要看人民羣衆滿意不滿意。鄧小平同志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爲制定各項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人民利益第一的觀點。
江澤民同志高屋建瓴,總攬全局,創造性地形成和發展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論核心就在於我們黨始終代表
最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江澤民同志指出,“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是決定我國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要贏得羣衆擁護,最根本的是要把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作爲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使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基本羣衆共同享受到改革發展的成果。”“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謀利益。”“我們黨始終堅持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在江澤民同志的視野裡,人民,只有人民,纔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也是我們所有工作最終指向的服務對象。
以胡錦濤爲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人爲本”,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充分發展了我黨爲人民服務的一貫思想。胡錦濤同志強調指出:“相信誰、依靠誰、爲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歷史充分證明,一個政黨的興衰成敗主要取決於該政黨與人民羣衆的關係如何。一個政黨與人民羣衆是魚水關係,必將興旺發達。如果一個政黨脫離人民,必將一敗塗地。因此,黨要堅持做到“立黨爲公,執政爲民”,要堅持做到“權爲民所用、情爲民所繫、利爲民所謀”。社會主義榮辱觀更是明確指出要“以服務人民爲榮、以背離人民爲恥”。這更是從社會主義價值觀上對全體公民提出了明確的價值取向要求。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弘揚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
無論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還是從黨的一貫做法和要求的角度,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和樹立起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首先,要在思想認識上樹立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正確的思想能夠產生正義的行動。如果不能有正確的思想做指導,往往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從思想上確立起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十分重要。其次,要在工作學習中實踐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不是空中樓閣,而是現實工作和學習中切實的行動,應該用實際行動體現爲民服務的價值觀。再次,要在日常生活中體現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現實日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在進行工作和學習之餘,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可以把爲人民服務的價值理念貫穿其中。爲人民服務決不能僅僅滿足於在工作和學習中體現出來。其實在生活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我們都可以體現這種價值觀。正如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所說的:“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不是口號,而是切切實實的行動。確立思想,見諸行動,做出成效,這才能說把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落到了實處。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需要我們弘揚和踐行爲人民服務的價值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