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和你想的不一樣,個性的定型期 (4)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 > 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 > 

第30章 和你想的不一樣,個性的定型期 (4)

第30章 和你想的不一樣,個性的定型期 (4)

父母尊重孩子,就是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無論孩子乖巧還是淘氣,做好還是做壞,我們都要無條件地接納。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孩子當做情緒的發泄桶。多抽出時間來陪伴孩子,在安全感的基礎上讓孩子感覺到尊重。這樣,孩子才能懂得如何去尊重別人。

樂於享受孩子給予你的感動和驚喜,

培養孩子的生活熱情

人要是沒有熱情是幹不成大事業的。

——文學家R?W愛默生

年年歲歲只在你的額上留下皺紋,但你在生活中如果缺少熱情,你的心靈就將佈滿皺紋了。

——大詩人S?烏爾曼

任教十幾年,我經常見到有個別孩子不管上課還是下課,整天都無精打采,做事慢吞吞,連走路都擡不起腳來。他們對什麼都沒有興趣,不聽課,不寫作業,不想交朋友,甚至不想上學,可是沒辦法,父母逼着到學校。同他們談過心,問他們有什麼目標,他們搖頭;問他們有什麼愛好,他們還是搖頭。他們表示,活着真沒意思。

這是一些失去了生活熱情的孩子,通過抑鬱量表的測試,發現他們基本在中度抑鬱以上。

抑鬱是一種情緒狀態,是一種憂愁和傷感的情緒體驗。孩子的抑鬱一般表現爲情緒低落、悶悶不樂、心情悲觀、反應遲鈍、思維遲緩、失去生活的熱情等。他們一般在認識上自我評價比較低,對各種事物都缺乏興趣。專家研究表明,大約四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曾有過抑鬱。尤其在進入中學之後,由於有些孩子內心具有不安全感和不自信等原因,多會出現抑鬱的傾向,有的表現爲心境多變、偏激或突然的情緒搖擺;有的表現爲反抗行爲,常招致爸爸媽媽和老師的反感;也有的表現爲易生氣、煩躁和不安、逃學、冒險、吸毒,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

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認爲生活和學習沒有什麼意義。

不只是中學生,有很多小學生,甚至是學齡前兒童也開始出現類似的狀況。這不能不令我們擔憂,孩子這是怎麼了?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瞭解孩子爲什麼沒有生活的熱情

孩子爲什麼沒有生活的熱情,除了孩子本身的原因,我們也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一直得不到別人的肯定或者評價,就會覺得越做越沒勁,甚至乾脆放棄不做了。由於3歲左右的孩子心智發育還不成熟,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幾乎是完全依靠外界。如果我們肯定了孩子的做法,就會對他們的這個行爲起到正強化的作用,孩子會熱情地去做很多與這個行爲有關的事。比如孩子在我們下班之後幫我們拿了拖鞋,他會用眼睛看着我們,等着我們的表揚。如果我們表揚了孩子,他們不但會幫我們拿拖鞋,下次還會幫我們倒水等。如果我們什麼表示都沒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他們的熱情就會漸漸淡下去。長此以往,孩子就不會再幫我們做事。很多情況都是類似的,反思一下,是不是我們忽視了孩子的感受,沒有對孩子的某些感動的行爲及時作出迴應和肯定呢?

瞭解了這些情況,我們應該作出哪些改變呢?

◎樂於享受孩子給予我們的感動和驚喜,培養孩子的生活熱情

心理學家曾說過,缺乏熱情,就很難做出偉大的事情。熱情,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天生就有的,通俗點兒說,這是生命的活力。但是熱情也是很脆弱的,要想讓孩子繼續保持下去很不容易,它需要我們不斷地保護孩子的生活熱情,千萬不能隨意傷害它。

我們要有孩子般的心。當孩子獨自做了一件比較難的事情,我們一定要“大驚小怪”,表現出孩子般的天真和驚奇。比如,孩子第一次把積木搭成了一座大城堡,我們就要非常驚訝地對孩子說:“哇!孩子,你真了不起,能搭出這麼大的城堡,我真爲你感到驕傲!”孩子就會被我們的熱情所感染,繼續投入到探索和實踐中去。

我們要有一顆感恩的心。當孩子做了一件讓我們感動的事,我們一定要表達出我們的感謝。比如,我們生病了,孩子爲我們端水、拿藥,我們就要對孩子說“謝謝”。孩子就會感到自己做的事情讓媽媽感動,自己對於媽媽很重要,以後他們就會懷着極大的熱情做出更多讓我們感動的事。

我們要學會示弱。我們示弱,孩子就會強大。當我們帶孩子去超市,孩子走累了讓我們背,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很累,腰疼得厲害,你能幫媽媽捶捶嗎?”孩子一定不會再讓我們揹他走,甚至幫我們捶完背,還會幫我們拿幾件小東西。再如,如果爸爸出差,我們就對孩子說:“兒子,爸爸出差了,不能保護媽媽了,你能保護媽媽嗎?”這樣,孩子爲我們做事的熱情就會被我們源源不斷地激發出來,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特別提醒:

孩子的熱情是一個很脆弱的東西,需要我們小心地呵護,用一些技巧去激發出來。快樂地享受孩子帶給我們的感動和驚喜吧!你會發現我們的孩子對生活充滿熱情,對前途充滿希望。

孩子應擔的責任要讓他去承擔,

讓孩子知道這是一種美德

責任心能夠讓孩子的人生更加的充實、美好。但丁說過:“一個人的責任心常常能填補他在智慧上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責任心上的缺陷。”對於一個沒有責任心的孩子來說,人生、命運都是非常渺茫,無從把握的。所以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責任,否則孩子很難具備超強的能力,換言之,即使孩子具備了超強的能力,也很少能獲得成功。

——鄭小蘭《責任教育:勇於承擔的孩子最優秀》

日本著名學者高橋敷先生在《醜陋的日本人》一書中描述了親身經歷的一件事。

高橋敷在秘魯講學時,與一對美國夫婦做鄰居。一天,那對美國夫婦的12歲兒子踢的足球,把高橋敷家的門玻璃打碎了。

第二天,“肇事”男孩買了一塊玻璃,獨自一人到高橋敷家認錯,並請求原諒。高橋敷見孩子既誠懇又有禮貌,就留孩子吃了一頓飯,並送給他一包糖果。可是,第三天,美國夫婦領着孩子上門還了糖果。高橋敷十分不解,美國夫婦認真地告訴高橋敷,他們很感謝他的好意,但當一個人犯了錯誤時,不能受到任何獎勵。他們還說,買玻璃的錢是男孩子自己的零花錢。即使不夠,父母也不會代他賠償,可以先借給他,然後通過打零工掙錢還給父母。之所以這樣做,是讓他從小就要懂得爲自己的言行切實負起責任來,這是一種美德,爲將來獨立地承擔人生的責任和義務,順利地進入社會生活打好基礎。

寫出這個案例,我又想起我看到的這樣一件事:

爸爸媽媽帶着兩歲零九個月的均均在公園的草地上玩。均均高興地在草地上撒歡,突然一不小心,摔倒在草地上,均均大哭起來。

爸爸和媽媽趕緊跑過來,媽媽心疼地抱起均均,一邊哄一邊用力拍打着草地:“都怪草地不好!”身邊的爸爸也這樣哄孩子:“明天爸爸給你買把好槍,誰絆倒咱們就拿槍打他。”孩子終於破涕爲笑了。

多年之後,青春期的均均成了一個厭學、愛抱怨、愛推卸責任的孩子。

◎瞭解爲什麼有些中國孩子愛推卸責任

孩子喜歡逃避責任,主要有兩種原因:

一是因爲我們過度保護,過分包辦。就如上面均均的例子,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爲了安慰孩子,責怪草地。在生活中,我們總會爲孩子犯下的錯找各種藉口,比如孩子小,不懂事,或爲了哄孩子隨意就把責任推到其他人或自己身上。時間久了,孩子做了錯事就會覺得若無其事,長大之後,就會學會犯了錯誤死不承認,推卸責任。

二是家庭信任和愛的基礎薄弱。也就是說,父母過於嚴厲,對孩子要求嚴格,非打即罵,如果犯了錯就會受到很嚴厲的處罰。這樣做的結果會讓孩子產生“如果我承擔了責任,後果就會不堪設想”的想法,時間長了,就會形成畸形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藥家鑫殺人案就是因爲推卸責任產生的惡果。

◎孩子應擔的責任要讓他去承擔,讓孩子知道這是一種美德

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我們就要學習上面例子中美國夫婦的做法,讓孩子獨自去承擔責任,並在恰當的時間告訴孩子:“能承擔責任是一種美德。”不要像均均的爸爸媽媽一樣,用謊言爲孩子開脫。當孩子無意間犯了錯,我們就應該啓發和引導孩子認識並改正自己的錯誤,或者認識到自身有哪些不足,讓孩子對錯誤有一個清楚的認識並及時進行補救。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會認識到出現問題之後應該先從自身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責任。

我們也可以在平時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責任的名人故事,讓孩子在故事中領悟到承擔責任是一種美德,引領孩子的心靈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就要讓他們從小事做起,讓孩子覺得,收拾自己的玩具、打掃房間、洗碗等是他們應該做的事。如果孩子有賴牀、拖拉的習慣,起牀、洗臉、吃飯等一系列的事情我們不要去催,我們要告訴他們,這是你自己的事,能做好是應該的,做不好就要自己承擔責任和後果。

培養孩子獨立做事的能力和勇於承擔的品質,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我們還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帶孩子出去,看到清潔工人,告訴孩子清潔工人清掃垃圾很不容易,要尊重別人的勞動果實,讓孩子自覺養成把垃圾放進垃圾箱的好習慣。讓孩子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懂得珍惜,並告訴孩子:“這是一種美德。”

特別提醒:

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我們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安排一些任務讓他們去做,比如獨自去樓下的小賣部買東西,或者養一個小動物,都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但一定要注意,孩子把事情搞砸了不要責罵,要先肯定孩子有責任心的表現,然後心平氣和地幫他們分析原因,找到自身的問題,讓孩子找到如何能做得更好的辦法。

犯錯和失敗不是無能,

保護孩子勇於嘗試的勇氣

父母要給孩子一切可以嘗試的機會,讓孩子大膽嘗試,並允許他在嘗試中犯錯誤來獲得經驗。失敗了,他可能會失望;但如果不去嘗試,那麼他註定要失敗。只有去嘗試,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同時也能夠理解,做任何事都是需要付出的,其中也包括體驗失敗和挫折。父母在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的時候要注意,把焦點放在嘗試的過程和孩子付出的努力上,不要過分強求一個完美的結果。

——童世軍《狼教育》

祥祥是一個好奇心非常強的3歲男孩。有一天吃飯的時候,他不小心把一個碗摔到地上,幸運的是,碗沒有破。爸爸一看,教訓他:“還不老實點兒,下次再把碗摔碎了看我不揍你!”祥祥聽了爸爸的教訓沒有說話,但他心裡產生了很大的好奇心:碗摔碎了是什麼樣子呢?於是,有一天趁媽媽不注意,他把一個瓷碗使勁兒往地上摔。結果可想而知,他知道自己犯了“錯誤”,面對滿地的瓷碗碎片,他嚇得哇哇大哭。

前兩天,一位同事給我講述了她女兒的事。她3歲的女兒要學畫畫,她便陪着女兒去報了興趣班。開始的時候,女兒因爲年齡小、動作慢,手的準確性也不高,所以畫的畫很不好看。我這位同事看着着急,就拿過孩子的畫筆幫她畫。這下可不得了,以後女兒遇到難畫的地方自己就不動筆,說着急畫得不好,讓媽媽替她畫。現在學了半年多的畫畫,女兒連一幅自己完整的作品都沒畫出來。我這位同事很着急,向我求助怎麼才能讓孩子敢於嘗試。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苦惱,孩子很膽小,不敢做事,更沒有嘗試的勇氣,這是爲什麼呢?

◎瞭解孩子爲什麼不敢去嘗試

兩三歲的孩子初步形成了自我意識,並開始嘗試獨立活動,孩子嘗試的結果能夠更好地形成並發展獨立自主的性格。這樣的心理在三四歲的時候發展得最爲強烈,孩子特別願意獨立做事,哪怕遭到父母的反對,他們依然會用“我要”“我就”“我不”來表達自己的意願。

因爲是第一次嘗試,孩子難免會犯錯誤,如果這時候我們生怕孩子做不好、犯錯誤,於是限制孩子的行爲或者替孩子去做,就會挫傷孩子自主活動、自我探索、自我服務的積極性。不知不覺中,孩子就會慢慢失去嘗試的勇氣,不敢獨立去做任何事情,逐漸形成依賴、膽怯的性格。如果到了12歲以後,我們再抱怨孩子懶惰、依賴、沒有主動性、沒能力,再想培養孩子的自立的能力,恐怕爲時已晚了。

◎端正態度,不要認爲錯誤和失敗就是無能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