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國密電碼 > 中國密電碼 > 

第17章:傳奇密碼

第17章:傳奇密碼

齊聯杵看不到船長留下的書信,更不可能看到那段手寫密碼。

家書?

應該是家書,齊聯杵能夠想像,無論今後戰事如何,終有一天這封家書會被呈現出來,這是對家人、對這個世間做最後的交待,人生盡頭,如此家書,可以想見。

手寫密碼呢?齊聯杵不明白其中的緣由,他唯一擔心的就是這裡面是否真的存在重要機密。畢竟沒有與船長一起共過事,不明白他的做事風格和習慣,除了知道他是資深的老牌特工,齊聯杵一無所知。

這段密碼是否有重要機密?其用意又是什麼?又如何能夠從伊藤手裡把它奪回來?齊聯杵心裡寫不完的問號。

重慶收到巡撫的電文。

船長殉國,同仁肅穆致哀。

家書及密碼內容看不到,無法判斷。更大的疑問是,船長並無密碼基礎,也沒有過人的記憶能力。對於密碼本能夠默記於心,重慶給予否定的判斷,那麼這個手寫密碼究竟是什麼樣的密碼呢?其內容可能是什麼?難道僅僅是爲愚弄一下特高課嗎?重慶同樣做不出判斷。

但是,船長留下了“黑無常”。

圍繞“黑無常”,重慶正在擬定一個新的計劃,這就是——深邃計劃。

聞鏘已死,伊藤更是格外珍視這封家書和密碼,作爲機密文件他鎖在自己的保險箱裡,另外讓石川良平謄寫了一份復件,交由密碼專家進行破譯。

對於這封俄文書信,特高課就有一個白俄僱員——夜百靈歌舞廳的老闆:克拉洛夫。

伊藤把克拉洛夫請到了自己的辦公室,給予了最好的禮遇,沒想到這個白俄翻譯出來的漢語文字竟然很多地方都讀不通順,看到這樣的譯本,伊藤真的很想罵人,但最後還是說了聲感謝。

克拉克森也能看得出伊藤的失望,他解釋說,可能是這封信的書寫者的俄語詞彙量不夠,語法上也有些問題,所以翻成漢語就不能夠準確表達了。

伊藤心想,翻譯出來的東西是否準確先不說,起碼一個句子也要讓人讀的起來吧,你也有臉號稱精通漢語,幾個成語都搞不清,還談什麼精通漢語。

根據克拉洛夫翻譯的內容,伊藤知道,聞鏘所寫內容是應該是包含一些文言文,這可能就是造成克拉洛夫糟糕翻譯的主要原因,但克拉洛夫卻不承認,也許他認爲伊藤也不懂漢語中的文言文,也可能克拉洛夫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文言文。

爲了翻譯的精準,伊藤又在汪僞政府裡找了一個通曉俄文的中國人,拿到這一譯本,伊藤非常滿意。他認爲這纔是聞鏘真正的表達,這封書信,伊藤讀了很多遍……

至於這樣的一封絕筆家書爲什麼會用俄語,也許還是對齊聯杵的“身份”不是很信任。伊藤設身處地想過,道理上還是能夠說得過去的,或者這封家書裡也藏有密碼,這種可能性當然也不能排除。

家書中提到15歲時其父有牢獄之災,包括他的家庭情況,以及落款的曾用名,伊藤也請昆明的日本間諜給予協查,最終證實其內容屬實。

對於家書,雖然也請密碼專家進行鑑別破譯,不過伊藤還是更傾向於這應該就是一封絕筆家書,其情、其理、其胸襟,瞭然紙上,每每想起這些文字,伊藤也不無感慨,他時常也思念着家鄉,思念着父母,思念着妻兒……

在我們向船長致敬的時候,也來一起閱讀一下他的家書(譯本)。

父母大人:

萬福金安。

今日之局面,兒早有準備,只是未想這一天來得如此之快。古有云:家貧出孝子,國難出忠臣。國之將傾,吾一身戎裝,正是誓死拼殺之時,爲國盡忠,即便刀山火海,兒也無一絲一毫之恐懼。

記得幼年時,父親就曾教導,人之所以圓首方足,是爲立於天地間,今日,兒亦感無尚光榮,頂天立地,兒當之無愧。

兒自幼頑劣,且常不受管束,荒唐出格之舉亦是有之,現在想來甚是慚愧。記得十五歲那年,兒闖大禍,害的父親身陷牢獄十餘日。這十餘日,兒無時不刻不惶恐,父親歸來時卻不惱,非但不責罰,且令兒飲下窖藏老酒。

兒清楚記得,父親說此爲成人酒,亦是英雄酒。自那一日起,兒真正開始領悟善惡是非。

兒時景象多已模糊,然父之諄諄、母之疼愛,兒從不敢忘。

今日空閒,得以寫一封家書,昆明一別,未曾膝前跪拜,現想來甚是後悔,今只能面西南,跪父母之不辭辛勞;跪父母之養育教誨;再跪此生兒不能膝前盡孝……

兒將去矣,父母大人勿要過於悲傷。國之安寧,祖宗祠堂,必是要去捍衛,兒不死,必是他人兒死,爲國家,爲祖宗,兒不能怠慢,此若苟活,便做了漢奸,兒怎敢令祖宗蒙羞。

父母大人看到此信,兒已魂歸西南,父親應該爲兒感到高興纔是。父親一團正氣,兒亦不大擔心,只是母親心事重,還望父親好生勸慰,切勿因兒之事傷及身體,如是那樣,兒於九泉下,亦難心安矣。

另:正兒、信兒年幼,就拜託父母大人了,切勿因我和小梅離去而嬌慣於他們。

今日之別,太過匆忙,只留兩行字,望正兒、信兒牢記於心,“天行健……地勢坤……”

明先於南京

民國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

後附:

“2713”“6326”“1213”“213”

“5263”“992”“4797”“6356”

“5036”“794”“3724”“5986”

“1063”“1121”“3093”“2481”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