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人都盯着漢中郡和益州局勢。
很多人幸災樂禍,高順剛一登基,便有如此大規模的反叛動亂,而且還有他冊封的十四虎將之一麴義參與叛亂,這簡直是打高順的臉。
高順倒是不是很在意,他感覺,早反比晚反強,反正這些人皆爲不安定因素,現在造反,他完全能控制住,比留給兒子處理要強很多;所以,他很贊同郭嘉的意見。
顏良、文丑等人申請帶兵進入益州平叛;關羽、張飛等人得知麴義造反,更是以之爲恥,誓要滅掉麴家。
高順笑道:“哈哈,連雍州、秦州的兵力都沒有調動多少,何必從司隸地區調兵?如此跳樑小醜,不值得大驚小怪。”
麴家還抱着僥倖心理,還認爲高順不會牽連其他人,認爲平叛麴義之後會放掉他們,爲次,麴家還動用姻親關係,在外活動;甚至有麴家人認爲,只要麴義不倒,他們便是安全的;麴義佔據漢中郡,把守險要,沒有幾年時間,是難以被平定的。
不過,讓麴家失望了,讓那些士家大族失望了,沮授到達武都郡,局勢立即改觀,先有陽平關的胡軫投降歸順,後有麴勝被殺,南鄭城內的官兵投降,再有麴義被殺,漢中郡的反叛如此輕鬆的被平定,這超出了他們的想象;他們認爲,漢中郡四面皆險,麴義就是再差,堅守幾年該不成問題,沒想到僅有幾個月的時間便身死命消。
連帶着,益州叛亂也被輕鬆平定。
高順下令,麴家之人,男子不管年齡大小,皆盡斬首;女子全部賣爲奴隸;年老色衰的則在軍營爲僕婦;家產充公。
即便是嫁到麴家做媳婦的外姓女子,也被賣爲奴隸,不被赦免。
那些人不敢明言,只得花錢贖回自家女子,不過內心卻咒罵不止;罵麴義廢物,如此本事卻要造反,連累了大家;罵高順狠毒,連女子都不放過,連老人都不放過,連小孩都不放過。
衆人感覺,麴義和麴民等人皆跟隨高順立下了汗馬功勞,應該區別對待,只處理麴義一家便可。
高順卻不願意如此大度,一是麴家的反叛在歷史上層出不窮,多次叛亂,造成的損害更大,不若一次性處理完畢,斬草除根,永絕後患;二是他已背上了篡漢的罪名,不在意多增加一條嗜殺的罪名。
他還有一個目的,那便是震懾衆人,不要認爲他高順愛惜百姓,就不願意殺戮了,給人留下僥倖心理。
趙雲和郭嘉請示對益州叛亂家族的處理。
高順非常果斷,命令他們參照麴家的處理辦法,男子皆盡斬首,女子賣身爲奴;就是那些後來投降而歸順官府的家族也不能放過,男子殺盡,女子配給士兵爲妻,或者在軍營做僕婦,稍稍做了區別,但是對那些家族來說,意義不大。
只要與叛亂沾邊的,那怕沒有參與反叛,僅僅是爲叛軍提供物資,也被高順滅族。
高順此舉是把雙刃劍,一是狠辣處理,讓人不要抱有僥倖心理,條件有利的時候就反叛,條件不利的時候便投靠官府,保住性命;二是這會讓反叛者更加慎重,在反叛前仔細準備,反叛之後則會叛亂到底,加大了平叛的難度。
益州被殺的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巴郡、蜀郡、廣漢郡和犍爲郡這四個最富庶的郡的大戶基本被滅除,牽連被殺之人超過三萬。
這是高順第一次對內如此大規模的殺戮,令天下震驚,衆大臣苦勸不能止。
由於滅族甚多,益州官府佔有了大量的耕地,戰後信守承諾,解除那些奴隸的奴籍,分發耕地,安置他們爲民。
自奴隸加入官兵,參與平叛者,每人五十畝耕地,若是先加入叛軍,後反叛的奴隸,則爲二十畝耕地,以示區別。
對那些前來助戰者,每人賞賜銅錢兩千,布匹、食鹽、糧食等若干。
官府又拿出一定的錢糧,協助百姓迅速恢復生產,把危害降低到最低。
對於那些跟隨麴義反叛者,一直提心吊膽的,高順也對他們分別對待。
所有參與反叛者,皆懲罰三個月的薪俸。
像胡軫,能及時反叛麴義,歸順朝廷,被封爲列侯,食邑五百戶。
對於擊殺麴勝者,被封爲列侯,食邑一千戶。
擊殺麴義者,爲縣侯,食邑兩千戶。
參與劫掠等事宜者,要承受不同程度的懲罰;對於平叛有功者,賞賜更加豐厚;衆人方安下心來,即便被罰俸,內心也無怨言,石頭終於落地。
對於郭嘉摸清了高順的態度,採用引蛇出洞之法,不僅讓大量的益州大族參與了叛亂,藉機一次性除去,還吸引出了麴義這條大魚,讓高順非常高興,所以,對郭嘉的賞賜也非常隆重,食邑增加千戶,其長子入朝爲郎,次子去太子府任職。
這可是非常隆重的獎勵了,食邑地達到七千戶,僅次於任城公劉協的萬戶,特別是其次子,與太子提前交好關係,這是家族的良好延續;令其他大臣極爲羨慕。
不過郭嘉此舉卻得罪了所有的士族,是他的示弱行爲,導致更多的家族參與叛亂;有些人上書高順,是郭嘉的縱容行爲,才導致益州的叛亂參與家族如此衆多,應該對郭嘉進行懲罰,而不是獎賞。
wωω◆t t k a n◆¢O
高順對此類上書留中不發,讓那些大臣認爲高順默認了他們的言行,最終高順卻深深的記住了這些人,嚴令太子,這些人和他們的家族成員絕不能重用。
藉此機會,高順對十四護將發放丹書金券,可免死三次;十三虎將發放丹書銀券,可免死兩次;二十八良將,發放丹書鐵券,可免死一次;這就是所謂的免死牌,共分爲三等,只發放給有戰功者。
但是反叛之罪不在赦免之列,只要是反叛之罪,不管任何人,皆盡滅族。
高順此舉用意明顯,他能給的都給,但是若是還不知足,那就對不起了,這樣的家族,留之無用,不若剷除。
那些武將和他們家族,此後對高順更是忠心耿耿,使得高順的統治基礎更加牢固;他們感覺,只要對高順忠心,好好的辦差,絕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隨後,高順發布命令,任何家族不的蓄養家奴,這是叛亂的根源,但凡家族奴僕過百者,視爲叛亂。
在這個節骨眼上,沒有一個家族敢跳出來反對,否則很容易被高順抓爲反面典型,所以皆非常配合官府的審查,多餘的奴僕轉給已單獨開立戶籍的兒孫,或者到市場上出售。
由於生活條件好了,遇到災年,官府還會救濟,沒有百姓會再自賣爲奴或者捨得賣兒女爲奴的,市場上的奴隸價格飛漲。高順本想禁止奴隸,但是後來還是沒有發佈詔令,還是順其自然的好,靠市場調劑吧。
再說了,這種事情單靠官府禁止是很難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