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_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光輝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 光輝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 

第二章 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_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二章 鄧小平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_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繼往開來、承上啓下的過程中逐步提出、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繼往開來,就是在全面總結毛澤東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繼承發展,開拓創新,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也是新時期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的新的實踐中逐步完成的。這個承上啓下的過程,最初的提出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後來我們黨把它歸結爲鄧小平理論。正是鄧小平通過鄧小平理論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爲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的經驗與教訓

無論就優點、成績和經驗上講,還是就缺點、失誤與教訓方面來說,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進行的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都有很多值得總結的寶貴經驗。從1956年到1976年,毛澤東一直致力於艱辛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並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鄧小平針對評價歷史人物時曾經指出:“在分析他的缺點和錯誤的時候,我們當然要承認個人的責任,但是更重要的是分析歷史的複雜的背景。只有這樣,我們纔是公正地、科學地,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地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人物。”因此,恰當地分析和總結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客觀地評價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及其經驗教訓,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分必要。正是在對毛澤東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經驗和教訓進行全面總結的基礎上,鄧小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1、1949年以後毛澤東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開始啓動。由於各種原因,這些最初的探索既有好的經驗和成績,也有失誤與教訓。就成績和經驗上講,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還是有很多值得總結的。

首先,在政治上,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治體制。解放前夕,毛澤東同志就提出要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各級政權。建國前夕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各民主黨派共同參與下起草並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一部人民民主的建國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用普選的方法產生的、真正民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最高政權機關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了這個共同的政治思想基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順利建立,有力地保證了建國初期的戰爭順利進行,經濟形勢迅速轉變,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社會穩定等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逐步得以解決。新中國最終建立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樣的政權既能保障對人民的民主,又能保證對敵人的有效專政,還能團結社會各黨派、各階層的人民廣泛參加國家的政治生活,共同搞好國家建設。

其次,在經濟上,基本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國家工業體系。建國初期,在以毛澤東爲首的黨中央集體領導下,全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建立了我國的工業體系。新中國是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破爛攤子的基礎上開始進行恢復和建設的。1953年毛澤東同志指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並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了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總路線是照耀一切工作的燈塔。”在這條總路線的指引下,僅僅用了短短几年的時間,到1956年就勝利地完成了對所有制的改造任務,基本上建立起了嶄新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蘇聯的幫助下,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經濟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國民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社會總產值和國內生產總值也大幅度增加。另外工業生產也快速增長。與此同時,農業、商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得到了很大發展。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經濟獲得較大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比以前有了較大改善。

再次,在科技文教方面,毛澤東領導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也取得了驕人的業績。新中國成立後,伴隨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浪潮,新中國的科技、文化和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爲了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爲社會主義建設服務,1956年4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以此爲指導,新中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事業迅速發展,科技教育從建國時的幾乎空白,全國大多數人都處於文盲、半文盲狀態迅速發展成爲具有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和龐大的知識分子隊伍,並掌握了以“兩彈一星”爲代表的一定的先進科學技術。我國實施的“兩彈一星”工程創造了非凡的業績,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戰略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兩彈一星”研製、發射的成功實踐表明新中國科技取得了重大發展,科技走到了世界前列。

最後,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上,毛澤東帶來黨和人民堅持走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期,由於蘇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還沒有充分顯現出來,由於斯大林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威望和權威,由於世界上只有一個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國家,所以中國也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總體上照搬了蘇聯的斯大林模式。但是,隨着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毛澤東同志開始明顯感到斯大林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於是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要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要以蘇聯和別國經驗爲鑑戒,走自己的、符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建設,不能照抄、照搬蘇聯的那一套,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基礎上,走中國獨特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正是毛澤東同志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明確中國的發展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要堅持發展生產力,中國的建設才取得了政治、經濟、文化、科教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才爲後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產生、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2、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失誤及教訓。恩格斯曾經指出:“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錯誤的後果中學習來的快。”毛澤東領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寶貴的經驗,我們在看到建國後社會主義建設的優點和成就的同時,還要看到這段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也存在很多的缺點、失誤及教訓。由於種種原因,建國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失誤和教訓也不少,值得我們好好總結。正是在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才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了質的飛躍。概括起來說,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政治、經濟、社會主義道路等方面的失誤表現在:

首先,在政治上,政治運動接連不斷,嚴重影響了國家建設和人民羣衆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的發揮。建國後,從“三反五反”到反右鬥爭擴大化、再到**,國內政治鬥爭形勢日漸變得激烈,最後發展到整個國家政治秩序的混亂、經濟建設的崩潰以及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無序,給國家建設和人民羣衆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響。

其次,在經濟上,良好的“一化三改”沒有得到很

好的堅持,一大二公、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等嚴重影響了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超越階段、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改變生產關係來推進發展,不但沒有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適得其反,卻造成了不好的影響。馬克思主義認爲,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加強經濟建設,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不斷增強綜合國力。這種靠變革生產關係來促進發展的辦法,實踐證明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堅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加強經濟建設。

再次,在文化教育方面主要表現在發動和領導“**”上。“**”的歷史證明,毛澤東同志發動“**”的主要論點既不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不符合中國實際,這些論點對當時我國階級形勢以及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估計,是完全錯誤的。實踐證明,“**”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它根本不是“亂了敵人”而只是亂了自己,因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由“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歷史已經判明,“**”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最後,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上,對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沒有準確把握。建國後,我們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沒有搞清楚到底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些基本問題。不但如此,我們對整個國家及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方位也沒有完全搞清楚。這樣的認識水平,表現在經濟上就是超越階段,搞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表現在政治就是不斷變革生產關係,試圖通過改變生產關係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最終帶來的是“**”的全面混亂,嚴重影響了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和安定團結局面的形成。

爲此,鄧小平同志在思考和探索新時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候,首先把握的是思想上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政治上提出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同時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思想理論基礎;經濟上在理論與實踐發展中不斷開拓前進。首先確立社會主義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基本經濟制度也從單純的計劃經濟向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逐步轉變。這樣,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二)鄧小平開啓的改革開放偉大實踐

1、經濟改革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最基本的國情是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很不發達,文化落後,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這就決定了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起點低,實現現代化的時間比較長。因而這就註定中國的改革道路是一條漸進式的道路。中國經濟改革是從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開始,逐步確定以發展生產力爲根本任務,不斷推進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一條漸進式的改革開放道路。具體做法是由點到面、由下而上、由外促內、由雙軌到並軌,不斷實踐、認識、再實踐的穩步推進的改革方式。

我國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是從每一個農戶開始的。農村改革先從安徽、四川兩省拉開序幕。以安徽省鳳陽縣19戶農民“包產到戶”爲發端,逐步改變了過去“三級所有,隊爲基礎”的經營體制。鳳陽縣19戶農民包產到戶一年,糧食產量從原來的3萬多斤猛增到12萬多斤,不但第一次向國家交了公糧,而且還歸還了以往欠下的貸款。在當時激烈鬥爭的複雜局面下,鄧小平同志認爲可以試。鄧小平指出:“‘鳳陽花鼓’中唱的那個鳳陽縣,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大包乾,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有的同志擔心,這樣搞會不會影響集體經濟。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根據鄧小平同志的意見,在總結安徽、四川兩省經驗的基礎上,1980年9月中央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責任制的幾個問題的通知》。這樣,“包產到戶”就正式作爲一種農業生產的形式在全國推廣開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迅速地解放了長期被壓抑的農村生產力,成爲我國農村改革的關節點和突破口。

城市改革也是從一個個企業、一個個城市開始的,逐步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1978年10月,四川省對寧江機牀廠等6個企業進行擴權試點,拉開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四川把試點單位擴大到100家。1979年5月,國家經委、財政部等6個部門在京、津、滬選擇首鋼等8個企業進行改革試點。同時,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各省也自定了試點單位。1979年7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進一步擴大試驗的範圍。1984年5月,又發佈《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的暫行規定》,逐步向國營工業企業放權。在對企業進行試點的基礎上,又在湖北沙市和江蘇常州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在重慶進行大城市改革的試驗。這些局部的、探索性的改革,爲從1984年起的全面改革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開闢了道路。

對外開放是從創辦經濟特區開始,逐漸走向全方位開放的。1979年初,習仲勳同志提出廣東應拿出一個地方來率先對外開放。廣東省委研究後提出,先在深圳、珠海試辦特區,希望中央放權。鄧小平首先表示贊成,建議中央批准廣東的要求。1979年2月,中央批轉了廣東、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兩個報告》,決定先在深圳、珠海試辦經濟特區,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建立後,取得了高速發展,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鄧小平同志1984年初視察深圳、珠海、廈門三個特區後高興地爲深圳特區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此後,我國又開放了沿海14個城市,又相繼開放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漳廈泉三角區,遼東半島、膠東半島,興辦海南大特區,開放浦東,逐漸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有重點的對外開放的格局。

正是由於中央採取了由點到面、逐步推進的方式,增強了改革過程的可逆性和可調性。試驗成功了就推廣,不成功就調整,局部的損失不會影響大局的穩定,不會造成大的震盪。正如小平同志所說: “我們農村改革之所以見效,就是因爲給農民更多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現在我們把這個經驗運用到各行各業,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我們最大的試驗是經濟體制改革。改革先從農村開始,農村見了成效,們纔有勇氣進行城市的改革。城市改革實際上是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由於城市改革的複雜性,可能會出些差錯。但這影響不了大局,我們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當的地方,改過來就是了。”從1978年吹響改革的第一聲號角到1992年以後改革的整體配套、全面推進,中央妥善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係,使我國的國民經濟在改革中保持了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2、政治建設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全方位的綜合體系。政治體制改革作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從改革開放初期就與經濟、文化等方面等改革一起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也是循序漸進式的,從開始的強調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到加強法制建設、提倡依法治國,再到強調強調民主化、法制化,倡導民主法制和民主政治,最後要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並最終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發展政治文明。

改革開放初期,政治建設面臨艱鉅到任務。如何通過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來促進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同時在穩定和發展中加強民主政治

建設,這是擺在當時黨和國家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同樣,沒有民主,就不是社會主義。爲此,在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政策的初期,在過去政治體制的基礎上,黨和國家提出要加強法律法規建設,要逐步實現國家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進而實現依法治國。

依法治國最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如何保障和實現對於廣大人民的民主,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道路,需要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對於民主,古今中外的理解和認識差別巨大。民主在本意上是指“多數人的統治”,但是在階級社會裡,所謂民主,是在統治階級內部按照相對多數人的意志處理政務和管理國家和社會。就全社會來講,多數資本主義國家儘管實行全民直接選舉,但是這其中真正起作用的卻是金錢和資本,所以這種民主在本質上仍然是少數人的民主。與此恰恰相反,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從全社會來說則是大多數人的民主

在我國,“人民羣衆”是指擁護社會主義、擁護共產黨領導、擁護人民民主專政的愛國公民。人民羣衆享有廣泛的民主。因此,我國民主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民主。在人民羣衆內部,我們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集中制,從而按照相應制度對全社會進行民主管理。這種民主管理的不斷髮展和完善,最終形成的將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所謂文明,就是人類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漫長曆史進程中所取得的成果的具體體現,是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積極成果。文明包括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各種具體文明形式。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就是物質文明,改造社會和人的精神層面的積極成果就是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政治文明則是一個內涵豐富多元,內容錯綜複雜的結構體系。政治文明主要是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和水平,是人類在政治實踐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歷史進程,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建設的社會歷史進程。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包括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的全面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辯證統一關係。物質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質基礎,構成人類文明的基礎內容,物質文明的發展程度決定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度;政怡文明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政治環境和可靠的制度保障;精神文明爲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構成人類文明的上層建築內容,並且共同物質文明的發展起着巨大的促進作用。總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之間是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互協調的關係。沒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就沒有社會的全面進步,就沒有國家的長治久安,也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具體體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三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統一關係。堅持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黨的領導地位是血與火的考驗和改革開放的考驗的必然結果,是歷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都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離開黨的領導這個政治核心,不但人民當家作主和人民民主無法得到實現,而且依法治國和法制建設的正確政治方向也不會得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先進性的要求和體現。推進黨的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權利實現的重要途徑。完善深入瞭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權利實現的重要制度保障。依法治國有利於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實現,有利於保證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權利的全面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的事業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和重要政治保證。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羣衆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維護人民主人翁地位的過程和保證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過程。所以,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三者的有機統一爲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指明瞭方向。

3、文化發展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爲”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這是黨在總結我國文化發展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方針和政策,符合文化發展的規律,爲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指明瞭正確的方向。要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共同建設,全面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爲指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決定着我國文化事業的性質和方向。”這是新時期對我國文化建設工作的新總結、新概括,是指導我們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方面。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那麼,什麼是精神文明呢?“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係,等等。”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者是形成人類社會的四個基本因素,四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者當中,文化是靈魂,沒有文化就等於沒有靈魂,而精神文明建設是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精神文明建設能爲物質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精神文明建設會促使社會主義社會展現出嶄新的精神風貌。精神文明重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1982年7月鄧小平在軍委座談會上講話時就指出:“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族人民都成爲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他還指出:“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這四條裡面,理想和紀律特別重要。”“我們歷來提倡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其中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紀律。”在這“四有”要求當中,鄧小平尤其強調“有理想”和“有紀律”。要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要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主旋律,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要加強對青少年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教育,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他們,以正確的奧論引導他們,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他們,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他們。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