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路及基本架構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思路
1、在國內,積極推進“三步走”發展戰略,到20世紀末葉達到人均800美元,實現小康,21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爲中等發達國家。
鄧小平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統一起來,制定了 “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從貧困到溫飽、從溫飽到小康、從小康到現代化,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偉業繪製了宏偉藍圖。鄧小平根據中國具體的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爲中國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鄧小平“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形成,經歷了一個不斷認識、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三步走”發展戰略最初來源於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所謂兩步走是指從1981年算起,到20世紀末,“大體上分兩步走,前十年打好基礎,後十年高速發展。”要不斷髮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發展經濟,到本世紀末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達到八百美元,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隨着改革開放的不斷穩步進行,鄧小平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良好形勢,開始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戰略進行了跨世紀的思考,制定“三步走”的發展戰略。鄧小平指出:“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爲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達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一千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着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那時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一萬億美元,雖然人均數還很低,但是國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們制定的目標更重要的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這是我們的雄心壯志。”鄧小平的“三步走”發展戰略,是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新戰略,是一個跨世紀的偉大發展戰略。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在肯定“三步走”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對第三步戰略目標又進行了更爲全面的部署:即在21世紀的頭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把祖國建設成爲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到那時,中國將進入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中國人民將達到現代化基礎上的共同富裕,中華民族將實現偉大的復興。“三步走”發展戰略是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戰略,必將推動中國在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並將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2、國際上,貫徹和平發展思想,不稱霸,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爲。
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取決於這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以及這個國家對所處國際環境的判斷。鄧小平和平發展的思想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爲”的外交政策是建立在對中國國情和當時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之上的。對於中國的國情,鄧小平指出:“中國是個大國,又是個小國。所謂大國就是人多,土地面積大。所謂小國就是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比較窮,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不過三百美元。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小國,但是又可以說中國是名副其實的大國。”事易時移,儘管今天的國際政治和中國的外交環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當前中國仍然需要採取不稱霸,不當頭,“韜光養晦、有所作爲”的外交政策。新世紀新階段,雖然國際形勢發生着自冷戰結束以來最複雜、最深刻的變化,但是“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打不起來,爭取較長時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當今國際大勢,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這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給世界和平與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有利條件。”,因此,中國有條件韜光養晦、埋頭苦幹、抓住機遇、有所作爲、發展自己。如何更好地把握新的世界格局的發展規律,如何做到“韜光養晦、決不當頭”,同時又“有所作爲”,使中國在國際政治中起到應有的作用,這是我們面臨的新的實際問題。制定對外戰略所依據的最高原則是國家利益。鄧小平同志說:“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主要應該從國家自身的戰略利益出發。”“我們都是以自己的國家利益爲最高準則來談問題和處理問題的。”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決定了我們在很長時期內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全而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三步走”發展戰略目標,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並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們應當自覺遵循“韜光養晦、有所作爲”的戰略方針。堅持韜光養晦,不當頭、不稱霸、少樹敵,是鄧小平在國際風雲劇變、形勢嚴峻的20 世紀90年代前後提出的對外戰略方針,這一方針創造了有利於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和平國際環境,實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中國的外交工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指導意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架構
1、思想路線上,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毛澤東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作爲根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解放思想、實事求貫穿於鄧小平理論的始終。鄧小平重新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集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要求,並形成了實事求是的完整而有序的系統,同時還深刻提示瞭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辯證統一關係,進一步深化了實事求是與歷史唯物主義的關係,突出了這條思想路線的價值觀的內容,賦予實事求是以新的內涵。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在重新恢復和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過程中,進一步把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概括爲:“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就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這一概括第一次把實事求是作爲由四個基本要素所構成的統一整體來把握,把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推進到一個系統化和整體化的階段。實事求是是這條思想路線的核心和根本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是這條思想路線的前提和基礎。理論聯繫實際是這條思想路線的根本內容和根本方法。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是這條思想路線的實際運動發展過程。這條思想路線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可操作性,對於指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發展道路上,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領導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和反覆探索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論問題。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能明確中國的發展方向和正確道路,更談不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初始階段,鄧小平爲什麼提出這個問題呢?這是總結歷史和思考現實的產物。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上,我們堅持了以公有制爲基礎、以按勞分配爲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堅持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堅持了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爲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這種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必須堅持,不能動搖。問題是我們在歷史上常常脫離生產力來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這主要表現在:一是違背社會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無視我國既落後又極不平衡的生產力狀況,片面地追求公有制的純潔性,把一些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政策措施當作資本主義加以排斥,“一大二公三純”成爲我們生產關係的形式;二是不顧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誇大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階級鬥爭、羣衆運動、“高指標、高速度”、“抓革命、促生產”成爲我們經濟發展的模式和主要手段;三是在分配領域搞平均主義,“一平二調三共產”的分配方式一度盛行。這些錯誤的做法嚴重地挫傷了勞動者的積極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主義發生了扭曲和變形,也使我國曆史上處於20年的停滯和徘徊之中。至於那種“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的荒謬絕倫的說法,更是醜化了社會主義。當我們結束了幾十年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和十年“**”以後,睜開眼睛看世界,卻發現新技術革命突飛猛進,一些國家和地區實現了經濟的長足發展,而中國仍然滯留在貧窮國家行列。“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這是鄧小平同志反思歷史、正視現實後發出的吶喊。正如鄧小平指出的,“問題是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國在改革開放前的曲折和失誤,歸根結底就在於沒有完全搞清楚這個問題。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同時,對社會主義本質進行再思考、再認識。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總結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經過不懈的探索和深邃的思考,科學地、精闢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他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這一理論新概括,爲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奠定了基礎,科學地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指出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3、發展階段上,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切要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
對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的歷史過程。從歷史上看,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認識上,都發生了以“左”爲特徵的錯誤,其基本的經驗教訓是:對本國的經濟文化的落後狀況認識不足,對建設社會主義的長期性複雜性和艱鉅性缺乏思想準備,急於求成,盲目求純,實行超越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路線和政策,損害了社會主義事業。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進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伴隨着確立和恢復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和國家逐漸清醒地認識到了我國的國情和發展階段。正如鄧小平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所提出的,中國人口衆多,人均耕地少,國家底子很薄,且80%是農民,人均受教育程度低。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同時,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處於初級階段,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都處於不發達的階段。整個國家尚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尚需要不斷搞好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等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羣衆日益增長的物資文化需要。在1987年黨的十三大上,我們黨全面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探索我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成果,全面系統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後來,在黨的十四大、十五大上,黨又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行了新的總結和論述,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成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基礎理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
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第一層含義闡明瞭我國現階段的社會性質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層含義則明確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尚處於不發達的階段。這是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科學的論斷。作爲我國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是一個上百年的較長的歷史階段。這個階段從1956年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下個世紀中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我國都將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有其自身特有的特徵,在這個階段,首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說明我國已經具備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一般特徵。這些一般特徵包括共產黨領導的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的思想文化;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爲主體的經濟基礎等等。其次,還說明我國具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不發達階段社會主義社會的一些特徵。社會生產力落後,經濟發展不平衡,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佔有相當的比重,生產社會化程度低,商品經濟、市場經濟不發達等。再次,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不健全,健全民主法制尚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大量文盲半文盲存在,嚴重影響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對於搞好改革開放,搞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
4、經濟建設上,強調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逐步形成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堅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髮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是黨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客觀要求。“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治國方略。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把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的政治路線實現的一次重大轉折。實踐證明,這次轉折是一次正確的、偉大的轉折。它不僅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重新回到了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正確軌道,從而贏得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長足發展,而且以此爲基礎,我國還探索性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生產力是社會生產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爲,物資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生產力是一切社會變革的原動力,資本主義滅亡是社會化大生產日益擴大的必然結果。正如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並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他反覆強調,“發展纔是硬道理。”由於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發展生產力。不斷建立、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舉措。市場經濟是以市場作爲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的經濟運行模式,它是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是爲交換而進行生產的經濟,而市場則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及交換關係的總和。隨着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成爲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市場經濟便由此產生。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從理論上突破了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的觀念,把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從社會經濟制度的屬性中分離出來,提出了都是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的新觀念。鄧小平的講話使中國開始了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開始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紀元。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可以實行市場經濟的理論,具有極爲重要的創新意義。這一理論的確立,是對傳統觀念和多年社會主義模式的重大突破,爲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嶄新的內容。在這一正確理論指導下,中國採取了漸進式的、以市場化取向爲目標的改革開放方針,並且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爲改革的目標模式,解決了一個關係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關鍵性問題,使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許多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解決有了科學依據,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和深遠的歷史影響。
5、政治建設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
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必須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爲民主法制建設創造條件,爲改革、發展和穩定提供保證。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民主首先是指一種國家制度,是國體和政體的統一。“民主”的基本含義是由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但是,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人民”的組成成分有特定的階級內容,由哪個階級來執掌國家政權,對誰實行民主,對誰實行專政,這決定了國體的性質。民主作爲一種政體形式,是相對於專制而言的。社會主義民主是指以工人階級爲領導的全體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在共同享有對生產資料不同形式的所有權、支配權的基礎上,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利,其核心內容是人民當家作主。社會主義作爲一種先進的社會制度,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有自已的特徵,其政治特徵就是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離不開社會主義法制的推動和保障;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必須符合社會主義民主的要求。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擁有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鄧小平同志指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而民主政治的運行必須以健全的法律制度作保證,一個國家的法制越健全,制度化水平越高,該國的民主政治也就越發達;相反,如果一個國家的法制不健全,制度化水平低,則該國的民主政治運行就會受阻,其政治民主化程度就較低。一個國家的法制化程度在很大意義上制約着該國政治民主的發展程度。政治體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設是建設有中國特色杜會主義的重要任務。在改革開放和杜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要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民主,健全法制,依法治國,努力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維護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科技進步上,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大力推進科技進步。
鄧小平同志一貫重視科學技術。早在1975年鄧小平就強調了科研工作要與經濟工作協調發展,他說:“如果我們的科學研究工作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個國家建設的後腿。科學研究是一件大事,要好好議一下。”在1978年春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的講話中,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爲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1988年9月,鄧小平進一步指出:“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這裡,鄧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成爲我國科學技術創新和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闡釋了科學技術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具有第一位的作用,是最主要的驅動力;說明了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學說和生產力理論;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巨大變革和推動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要完整、準確地把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刻內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主要包括以下內涵:“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表明了科學技術對勞動者素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它在勞動資料中的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同時,科學技術還是勞動對象的重要內容,它對社會變革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是社會發展的革命性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理論對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7、軍隊建設上,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軍隊,築起共和國新的偉大長城。
鄧小平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重大成果,是我國進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後,強調要把現代化、正規化和革命化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軍隊的各項工作都有明確的目標。鄧小平指出:“我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肩負着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四化建設的光榮使命。因此,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爲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鄧小平認爲,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是互相聯繫、互相促進的統一整體。我軍的現代化、正規化是以革命化爲前提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體現了我軍現代化的性質,是區別於其他軍隊的根本標誌。越是現代化,越是要加強政治工作,保證全軍堅決聽從黨中央的調動和指揮,使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沿着正確的方向前進。現代化是現代戰爭對人民軍隊建設的必然要求,是軍隊全部工作的中心。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主要是指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包括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和適應現代化戰爭的編制體制,具有現代化水平的指揮系統和後勤保障工作,以及具有高度政治覺悟、先進的軍事思想和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能夠熱練地掌握現代化武器裝備和作戰方法的人。加強軍隊建設要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軍隊一旦脫離了黨的領導,就會迷失方向,改變性質。無論軍隊如何改革,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不能變,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根本原則不能變。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新階段,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加強軍隊建設,堅持黨的領導,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化軍隊,築起共和國新的偉大長城,是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證。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是一個開放的、在實踐中不斷髮展的科學體系,對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我軍以信息化爲核心的現代化建設,鞏固國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8、外交戰略上,堅持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積極維護世界和平,不斷促進世界發展。
對於時代性質和時代主題的判斷,對於國際形勢及其發展趨勢的把握,是一國制定外交戰略和具體政策的重要依據和出發點。正確估量和把握時代主題,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對內、對外政策的根本依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在設計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藍圖時,密切關注和研究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改變了“戰爭與革命”的傳統時代觀,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新論斷。鄧小平關於“和
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主題的論斷,科學地揭示了當今世界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規律,爲我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鄧小平指出:“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社會主義中國應該用實踐向世界表明,中國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永不稱霸。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中國外交戰略的目標就是反對霸權、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早日形成。爲了更好地實現這一外交戰略目標,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爲根本原則和基本準則的外交政策,其目的是要維護中國真正獨立、平等、自主的國際地位,保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許外國干涉中國的內政。鄧小平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獨立自主是鄧小平外交思想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基石。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局勢和變幻莫測的國際風雲,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着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爲。堅決維護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維護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維護中國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對國際事務的參與權,這是中國的根本利益和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任務。
9、精神文明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固定的內涵和基本內容。鄧小平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科學地指出:“所謂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學、文化(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產主義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的同志式關係,等等。”鄧小平同志的這一概括揭示了精神文明兩個方面的內涵,即教育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的內涵爲正確回答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奠定了科學的基礎。教育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作爲精神文明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有機的統一體,缺一不可。教育科學文化建設要解決的是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建設的智力支持問題,它一方面必須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相適應,另一方面也是物質文明建設和提高社會成員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是精神文明的基礎。思想道德則是精神文明的靈魂和核心。思想道德建設所要解決的是個人和整個民族、社會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以及社會發展方向的問題,從而決定着精神文明、乃至整個現代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它對精神文明建設、以至豫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沿着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起導引、推動和保證的重要作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重要的是提高個整個民族的綜合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特別是要教育好青少年,教育好後代。培養“四有”新人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爲了實現這一目標,要努力做到堅持不懈地對人民羣衆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加強以爲人民服務精神爲核心,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爲重點,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爲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深入持久地開展羣衆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10、政治保證上,強調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從政治上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立黨、立國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奮鬥的根本。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對於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性,鄧小平概括指出:“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鄧小平全面系統地闡述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1979年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這次講話的題目就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而且對四項基本原則一項一項地作了較爲詳細的闡述。關於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鄧小平強調:“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關於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鄧小平指出:“無產階級專政對於人民來說就是社會主義民主,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決不是可以不要對敵視社會主義的勢力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沒有無產階級專政,我們就不可能保衛從而也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關於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鄧小平說:“自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以來,就證明了沒有無產階級的政黨就不可能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新中國。”關於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指出:“我們堅持的和要當作行動指南的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理,或者說是由這些基本原理構成的科學體系。”對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着重指出:“毛澤東思想過去是中國革命的旗幟,今後將永遠是中國社會主義事業和反霸權主義事業的旗幟,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在分別闡述過必須堅持的四項基本原則後,鄧小平概括起來說:“總之,爲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央認爲,今天必須反覆強調堅持這四項基本原則,因爲某些人(哪怕只是極少數人)企圖動搖這些基本原則。這是決不許可的。每個共產黨員,更不必說每個黨的思想理論工作者,決不允許在這個根本立場上有絲毫動搖。如果動搖了這四項基本原則中的任何一項,那就動搖了整個社會主義事業,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因此,在政治保證方面,必須始終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從政治上保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11、依靠力量上,我們的事業要依靠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來完成,要相信羣衆,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的事業必須依靠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知識分子,必須依靠各民族的團結和合作,必須依靠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羣衆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回答“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中,深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依靠力量和途徑。第一,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鄧小平指出“我們黨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沒有一項不是依靠廣大人民的艱苦努力來完成的。”工人階級是共產黨的階級基礎,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提高工人階級隊伍的素質,加強工人階級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人翁地位;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建設中人數最多的依靠力量,我國的國情決定了農民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同盟軍和主力軍,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依靠力量,要充分認識農村、農業和農民問題,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鞏固的工農聯盟;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承擔重大的歷史責任,他們是工人階級中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的一部分,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鄧小平十分重視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他在改革開放初期進行的撥亂反正就是首先從知識分子入手的。在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上,他提出,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因此也可以說,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鄧小平強調指出:“這樣的革命知識分子,是我們黨的一支依靠的力量。”鄧小平還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麼上得去?”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事業依靠力量理論對我們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情況出發,相信羣衆,依靠羣衆,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充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12、領導力量上,強調中國的問題關鍵在於黨,要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鄧小平全面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黨建理論。鄧小平同志是黨建理論的開拓者和創新者,也是黨建工作孜孜不倦的耕耘者。鄧小平對於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理論的重大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鄧小平理論提出了完整的黨建理論,即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頓導。要改善黨的領導,就必須重視和加強黨的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繼續倡導和發揚我黨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改善黨的領導關鍵是抓好黨的建設,也即黨的思想、組織、作風建設。思想建設方面,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理論聯繫實際,端正了全黨對待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態度,使全黨能夠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理論同中國建設實踐的關係。組織建設方面,重點抓好黨的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建設,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選擇德才兼備的領導幹部,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幹部隊伍。作風建設方面,堅持弘揚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羣衆、批評和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堅持艱苦奮鬥、與羣衆同甘共苦、切實代表人民利益。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體現了黨的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有助於全體黨員和領導幹部樹立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加強公僕觀念,強化服務意識,主動帶領羣衆致富奔小康。密切聯繫羣衆,羣衆同呼吸共命運,時刻不忘代表廣大人民羣衆的利益,不忘做人民羣衆的服務員,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羣衆,做羣衆的貼心人知心人。要不斷從思想、組織、作風等方面加強黨的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
13、祖國統一上,堅持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和平統一祖國。
爲了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鄧小平同志根據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和香港、澳門、臺灣問題的歷史和現狀,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用和平的方式解決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香港、澳門、臺灣問題。鄧小平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特色,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對香港、澳門、臺灣問題的處理,就是‘一國兩制’。”“一國兩制”構想首先是針對解決臺灣問題提出來的,進而在具體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的實踐中逐步得到發展和完善。“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在國家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一一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作爲特別行政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一國兩制”的前提首先是“一國”,就是實現中國的統一、富強與民主,維護國家的領土完整與主權的不可分割,“一箇中國”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一國兩制” 內容豐富,它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宗旨是和平統一,基礎是保持現有的制度不變,原則是和平共處,依據是實事求是。“一國兩制”這個偉大構想是從中國實際出發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最佳方案。因爲正如鄧小平所說:“只要臺灣不同大陸統一,臺灣作爲中國領土的地位是沒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別人拿去了。”所以,就“一國兩制”的具體內涵來說,對於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堅持分裂國土的臺獨勢力,對於干涉中國內政、頑固阻撓中國實現統一的外國勢力,我們不承諾不使用武力。“一國兩制”爲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提供了戰略性的指導思想,爲祖國統一指明瞭正確道路,有力地推動了祖國統一的進程,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