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越苛求,你會越失望
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其實是發育正常、普普通通的,作爲家長應成爲孩子的朋友,不應苛求孩子成爲那鳳毛麟角的1%,首先應讓孩子成人,然後成才,讓孩子快樂地生活纔是最重要的教子真諦。
——吳文菊《不要苛求孩子成爲1%:與孩子一起解決成長過程中的12道難題》
一次,一位媽媽向我傾訴,她說:“我因爲沒趕上好時代,沒考上大學,自從女兒出生以後,我就發誓要讓她上名牌大學,把她培養成出類拔萃的人。在她很小的時候,我就給她讀《弟子規》;還給她買了鋼琴,讓她練鋼琴;請了舞蹈老師,讓她練形體;爲培養她的自理能力,女兒剛剛學習走路摔倒了,我也不扶起她,任憑她坐在地上哭,我要鍛鍊她靠自己的力量爬起來;到她會說話的時候,我就教她讀古詩,唱兒歌;孩子上學了,我要求她每次考試都必須考第一名,要求她參加各項活動,最低也要拿二等獎……我不能讓孩子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可是,結果太讓我傷心了,我爲女兒付出了這麼多,她不但沒贏,反而輸得很慘,現在連學也不想上了,整天窩在家裡,連門也不出……這孩子,太讓我失望了!這孩子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難道是我的教育出了問題嗎?”
◎孩子爲什麼會越來越讓父母失望呢
原因很簡單。是母親過高的期望和要求,“苛刻”的教育讓孩子覺得母親的要求難以達到,產生了逆反和抵抗,她用自暴自棄來報復母親對自己的苛求。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爲,人有求知和審美的需要。由此來看,學習和審美是讓人快樂的事情,也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可是,當外在壓力過於強大的時候,孩子學習上進的能量就會被壓抑,直至消失。誠然,我們每位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爲優秀的人,孩子身上寄予了我們未完成的理想。我們對孩子期望過高,太多苛求,就會忽視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成長期的孩子好奇心強,他們喜歡嘗試新的事物,但他們同時又是敏感脆弱的,害怕失敗的打擊。我們給孩子訂的目標太高,要求她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名,這樣的目標暗示,就是在告訴孩子:只許成功,不許失敗。懼怕失敗的心理就會把失敗的後果放大很多倍,在恐懼感的驅使下,孩子自然會選擇逃避做這件事來避免遭遇失敗的打擊。長久下去,孩子就會封閉自己,成爲一個厭學,甚至可能厭世的人。孩子也就會越來越讓我們失望了。
◎應該正確看待孩子的成長
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希望孩子能替自己完成心願,爲自己來爭面子。凡事都要求孩子做到完美,稍不如父母的意就大加訓責,這就使得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的孩子無所適從,思想上和心靈上受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我行我素,甚至走向反面。所以,我們要切忌苛求孩子,正確對待孩子的成長,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抓住孩子學習的敏感期,讓孩子主動投入到學習上來。例如,2~3歲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和敏感期,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說話,結合動作和孩子說話。比如抱孩子去睡覺,我們就可以同時說:“我們現在去睡覺了”;想讓孩子學畫畫,就要等孩子在審美敏感期培養孩子的興趣。
◎不苛求孩子,讓他成爲自己
中國有句古話:“三歲看大。”其科學依據是因爲嬰兒的腦部細胞的整個纏結過程70%~80%在3歲前完成。其中嬰兒生活的環境對孩子身體和他心理功能的發生發展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我們要爲孩子創設一個和諧自由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在愛中自主地成長,讓他成爲他自己,爲將來的成纔打下堅實的基礎。
舉例來說,如果孩子想搭積木,我們卻認爲畫畫的活動更高雅,前途也更大,硬是把紙和畫筆擺在孩子面前讓他畫畫,還告訴孩子:“你搭積木不好,沒出息,你要練習畫畫。”孩子想吃個冰激凌,你會告訴他:“那是垃圾食品,不可以吃。”我們按照我們的意願和想法左右着孩子的生活,這等於告訴孩子:“你不能成爲你,你要成爲爸爸媽媽的影子。”我們通常打着愛的旗號,要求孩子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當孩子長大一點時,我們就要求他獨立,可是孩子已經失去獨立的能力。我們就會很憤怒:“這孩子怎麼這麼沒主見,依賴性這麼強?”我們忘了,是我們親手把孩子塑造成這樣的!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成爲他自己,給孩子足夠的愛和尊重,寬容和自由,降低我們的要求,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自由地成長成爲他自己。
特別提醒:
苛求是求不來好孩子的。所以,不要苛求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成長軌道自由地成長,我們只要給予他們愛和尊重,他們就會用大部分的精力來做他自己,將大部分注意力放在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上。
少用命令,多用指導
父母經常用命令的口氣對孩子說話,叫孩子做事,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很難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而一直在命令中做事的孩子,會缺乏主動性,容易形成懦弱的性格,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
前幾天,我吃過晚飯在公園裡遛彎。這時候,一對夫婦帶着孩子,一家三口走過來。小男孩3歲左右的光景,不知道他看到了什麼,突然掙開爸爸媽媽的手向小河邊跑去。媽媽喊:“別跑了,看把你摔着!”爸爸在後面大聲命令:“站住!你給我回來!”小傢伙像沒聽見一樣,跑得更快了。
下面這個場景恐怕我們每個做父母的都看到過,經歷過。
晚上8點半,琪琪還坐在地板上玩他的玩具,他一點兒都不困,經常性的一幕開始上演了。媽媽說:“琪琪,快9點了,別玩了,你快洗澡睡覺去。”
“不嘛!我不要睡覺,我還要玩一會兒。”琪琪嘴裡說着,手也沒停下來。
大約又過去了10分鐘,媽媽又說:“琪琪,又玩了一會兒了,很晚了,趕快收拾玩具,洗澡睡覺去!”
琪琪磨磨蹭蹭的不願動。媽媽起來,一邊幫他收拾玩具,一邊命令他:“我警告你!李元琪,你再磨蹭,我就對你不客氣了!”
琪琪嘟起嘴不高興了。
這兩個熟悉的場景不知在我們的家庭中上演過多少次,每一次都是相同的結局——父母和孩子都生氣。
◎爲什麼孩子不服從我們的命令呢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年齡小,但他們卻有着強烈的自尊心。他們從內心裡希望父母能夠平等地對待自己,他們從父母對待自己的態度中來感知父母的愛和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他們很不願意聽到父母命令自己,更不喜歡被強硬地被迫停止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父母命令自己做事或者停止做事的時候,他們心中就會產生強烈的反抗情緒,進而可能迸發激烈的反抗行爲。尤其是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他們會用哭鬧、踢打、撕咬等方式表達他們的不滿和反抗。
我們做父母的可能以爲有權利命令孩子,而面對慢慢長大,已經具有自主意識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命令口氣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和獨立意識,認爲父母不尊重自己,從而影響了親子關係。
蒙臺梭利認爲,兒童同成人的命令鬥爭到底的精神也叫意志力,兒童一旦有了心理問題,他就沒辦法與成人抗爭了。如果我們長期使用命令的口氣同孩子交流,只會壓抑孩子的自主意識,使他們形成自卑怯懦、毫無主見的性格,即使成年後,他們也會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會嚴重影響自己的人生質量。
◎對待孩子,我們要有耐心和平常心
沒有一個人對權威會有親密感,即使在表面上服從,內心也是抗拒的。在孩子面前,我們不僅是權威,更是地位平等的朋友。我們應該拋棄權威至上的觀念,放下權威的架子,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當孩子做事或者犯錯的時候,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不拿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這樣,我們才能不高高在上地命令孩子。
對待孩子要耐心。要理解孩子處於快速成長期,他們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有時他們會對手裡的玩具產生一種癡迷,我們需要尊重理解孩子,並且需要很大的耐心去陪伴他;不可以用命令隨意打斷孩子,不然,很難讓孩子養成專注的好習慣。即使孩子做錯了,我們也需要以極大的耐心,態度平和地指出孩子的錯誤,這樣,孩子才樂於接受我們的批評和建議。
◎少用命令的口氣,多給予指導
“我這是最後一次警告你!這是最後一次!”
如果我們聽到這樣的話內心會有什麼感受呢?憤懣?痛苦?鬱悶?或者兼而有之。孩子的心靈更是敏感脆弱,他們會有更加複雜的感受,只是他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罷了,他們會用動作來反抗,用哭聲來宣泄情緒。可是最終,我們愛的初衷絲毫沒有起到效果。比如,我們想制止孩子的危險動作,經過一番較量之後,孩子會記住哪些是安全的、可以動,哪些是危險的、不可以動嗎?
我們要切記,少用命令的口氣同孩子說話。尤其是“你給我聽着!”“住手!”“住口!”“別亂動!”“快點兒”等一類具有警告、諷刺、責備意味的話。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指導他,比如,可以說:“寶寶,咱們快點兒好嗎?不然上幼兒園就要遲到了。”再比如,晚上要孩子睡覺之前,我們可以這樣提醒孩子:“寶寶,你可以再玩5分鐘,5分鐘之後,要去洗澡睡覺。”先讓孩子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在接受我們指導建議的時候就不會抗拒了。
WWW ▪ttka n ▪¢○特別提醒:
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第一反抗期,他們已經有了開始自我管理的萌芽,對於父母命令的話,他們有極強的反抗情緒和行爲。所以,我們要少命令,多商量、指導,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制定規矩必須要結合孩子的能力
當我們把羈絆孩子的人爲事物,以及自以爲是用來教導孩子規矩的暴力放置一旁時,我們就會看見孩子嶄新的一面。
——蒙臺梭利
對於老師來說,最頭疼的莫過於所教的孩子在課堂上說說笑笑、串桌打逗、擾亂課堂;對於父母來說,最撓頭的就是孩子不聽話、不乖、不懂禮貌。我們想,要是孩子都能安安靜靜地聽課,乖乖地聽話那該多好啊!
一天,一位母親在網上向我諮詢,說她的女兒現在3歲半,乖巧、懂事、靦腆,從不和大人頂嘴。到別人家裡去玩,人家給東西想吃也不要,要看大人的臉色纔敢要。她很擔心孩子以後會變得不自信、膽小、不成熟。
真是調皮好動的孩子讓人煩心,乖巧的孩子也讓人擔心啊!
我們也經常聽說或見過這樣的孩子,在家是爸爸媽媽的乖孩子,在學校是老師公認的好學生,他們身上幾乎沒有不良習慣,學習成績很優異,或者是中等。總之,他們在周圍圈子裡的口碑非常好。可是,突然有一天,我們聽到,這個孩子幹出了一件讓所有人都瞠目結舌的事情。比如藥家鑫撞人殺人事件。
類似這樣的事情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不能不叫我們扼腕嘆息:我們的孩子怎麼啦?我們天天教孩子懂規矩、守紀律,難道我們這樣教是錯的嗎?
◎爲什麼守規矩的孩子反而會出現這樣的表現呢
因爲我們在制定規矩的時候忽視了孩子能力的培養。孩子年齡小,他們會很機械地遵守規則,而不懂得變通。而我們在制定規則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兩歲多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他們會說“這個是我的”“我的不讓你吃”之類的話,如果這時候媽媽非要讓他把玩具或吃的與小朋友分享,他們會迫於大人的壓力或想得到大人的表揚不得已讓出自己的東西,這時候他們與人分享的能力還不具備,他們會把無法處理的不良情緒壓在心底。等到該具備這個能力的時候,這種能力早已消失不見。隨着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已經習慣性地不表達自己的反抗,等到心底的不良情緒越積越多,內心難以承受的時候,他們就可能做出令人震驚的事情來。與此類似,孩子很多能力的消失與我們當初制定規則有一定的關係。
其實,孩子本身是具有規則的,也天生具備自我管理能力,只是我們要明白規矩和能力之間的關係,只有找準切合點,才能把孩子培養成高情商、高能力、高智商的優秀人才。
◎理清制定規則和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