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2)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 > 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 > 

第33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2)

第33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2)

我們要消除思想上的誤解。可能有很多父母以爲,給孩子制定規則是不是會限制孩子的創造力,束縛孩子的行爲,使他們變得謹小慎微。其實,孩子本身具有自我管理的能力,我們給孩子訂立的規矩是讓孩子認識到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其實也是在培養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當然,孩子也會因爲自我控制力不強或者好奇心重而破壞規矩,但這不要緊,我們可以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規矩慢慢內化爲他們自覺的行爲。當孩子明白了自己行動的底線和規則,他們心中就會有很大的安全感,會小心地把自己的行爲控制在規矩以內。在規矩的保護下,孩子的各種能力就會被逐漸培養起來。

我們一定要明白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根據關鍵期孩子的特點來制定一些規矩。我很反對一些家長盲目制定規則的方式,完全不顧孩子成長期的特點,這樣做的結果要麼培養出一個“不定時炸彈”,要麼培養出一個平平庸庸的孩子。

◎要把制定規矩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

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管理的萌芽。在這裡,我們談一些具體的方法,和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將制定規則與能力培養相結合。

鼓勵孩子做得好的行爲。很多孩子有早上賴牀的習慣,3歲的茜茜也不例外,媽媽就在她房間裡貼上一張自制的日曆表,告訴茜茜:“要是哪天不賴牀,就在那天日期下面蓋上一個紅心。”慢慢地,茜茜改掉了賴牀的習慣,她的自我管理能力越來越強,有時還能叫爸爸媽媽呢。

和孩子一起解決夥伴之間的矛盾。小鵬在樓下和小夥伴玩,在一個健身器械上兩個人爭執起來。爸爸對他們兩個說:“現在的問題是,只有一個健身器,你們兩個都要玩,想想該怎麼辦?”最後,小鵬願意等小夥伴玩過之後再玩。爸爸在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時候培養了小鵬的忍耐力,提高了他的人際交往的能力。

給孩子選擇的機會。3歲半的莎莎早上起來怎麼也不穿媽媽給準備好的白色襯衣,原來她到了審美敏感期,現在她鍾愛紅色,非要穿紅色的大衣,可是天氣已經很暖和了,穿大衣很熱。媽媽說明了原因後,對莎莎說:“除了紅色,你看看還有什麼顏色和你的黑皮鞋搭配起來很好看?”莎莎停止了吵鬧,挑出一套她喜歡的衣服。媽媽在無形中鍛鍊了莎莎的審美能力。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媽媽不讓滔滔吃冰激凌滔滔就發脾氣,衝媽媽扔玩具,爸爸說:“滔滔,媽媽不讓你吃冰激凌,你就向媽媽扔玩具。咱們家有個規矩,你要不高興了就用嘴巴說‘媽媽不讓我吃冰激凌,我很生氣’。”爸爸引導滔滔說出自己的感受,不僅讓滔滔懂得了規則,還鍛鍊了他的情緒感知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特別提醒:

孩子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學會自我管理,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爲,遵守規矩。父母需要極大的耐心,切忌訓斥孩子“不長記性”,或用威逼利誘的方法讓孩子服從規矩,而在制定規矩的時候不要忘了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建立基本是非觀,

培養孩子辨別真僞善惡的能力

孩子既不能受清規戒律的束縛,也不應受到權威的壓抑。受到權威的壓抑,孩子的辨別真僞善惡的能力就會萎縮。如果沒有辨別能力,也就談不上有獨特見解和首創精神。不僅如此,它還會形成孩子病態地接受暗示的心理。久而久之,在權威壓抑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在精神上就會產生種種缺陷。所以說,爲了培養孩子的辨別能力,不論在教育中還是在行爲指導上,都不許用不準反駁的權威去壓抑他們。

我從卡爾很小的時候就去培養他辨別真僞善惡的能力。因爲如果沒有這種能力,知識將會顯得蒼白無力。

——卡爾?威特《卡爾?威特的教育》

國內知名情感作家介末在《廣州日報》上發表一篇文章,名爲《3歲的是非觀》,文中提到3歲侄子的事:

入園後的某天,我問這孩子:“你覺得老師都對嗎?有沒有做錯的地方?”他想了想說:“有。我發脾氣扔東西,她來管我,我不聽;她見管不了,乾脆就不管了,假裝沒看見。”我聽了感嘆,原來一個人3歲的時候,對於是和非的判定標準並非完全基於自身利益。倒是長大之後,常以自己方便爲“是”,以受阻爲“非”,不像大人倒像小人。

又某日,該孩子父母在臥室大吵——這麼說其實不太準確,準確的說法是孩子媽將孩子爸罵得狗血噴頭,罵到爽處大叫:“我要殺了你!”此時只見該孩子抓起一把水果刀,低着大胖頭,抿着嘴,表情嚴肅、跌跌撞撞地跑向臥室,問他意欲何爲,他頭也不回地答:“我要修理修理她。”“修理誰?”“我媽!”“爲什麼?”“她欺人太甚。”

呵,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啊!

該事件最後的結果是孩子被強悍的母親空手奪下刀之後狠狠教訓了一頓,孩子行俠仗義受挫,只能淚流滿面地趴在沙發上啜泣。

3歲孩子的是非觀經常讓我們哭笑不得,那麼,他們爲什麼會有如此的表現呢?

◎瞭解孩子爲什麼辨別真僞美醜的能力差

我們教育孩子的傳統觀念是培養“乖孩子”“好孩子”,評價的標準往往就是是否“聽話”。這種“聽話”教育,就是暗示孩子父母、老師等大人們說的話都是對的,都要聽。這樣就模糊了事情的是非界限,孩子會按大人的標準去認定事情的對與錯,這就弱化了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自主辨別判斷能力。

可見,在孩子的大腦裡輸入是非觀和道德觀,就相當於爲奔騰的河水豎起一道攔河大壩,就會讓孩子心清如水、心靜如鏡。

◎及時爲孩子建立是非觀,提高孩子辨別真僞的能力

作爲父母,我們應該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就把是非觀念灌輸給孩子。有意識地啓發引導孩子思考和探究人和事的對錯、美醜、好壞、善惡,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正確的是非觀是孩子做事的內驅力,它會引導孩子這件事做不做由自己作決定,該做的努力去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去做,而不是在做事情之前看別人的臉色,別人說好就是好,別人說不好就認爲不好,毫無主見,人云亦云。這樣,我們的孩子在長大之後,才能更加理性地爲自己而活,而不是內心空虛,迷信盲從。

比如,和孩子一起去公園玩,孩子會跑到草坪上去,如果我們這樣說:“別去踩草坪,快出來!”孩子就會以爲是爸爸媽媽不讓踩。而孩子有與大人對抗的意志力,他會告訴自己:不讓我踩,我偏要踩。即使他當時被我們叫回來,以後只要我們稍不注意,或者長大以後,一有機會他就有可能去破壞。因爲在他心中,沒有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好的還是不好的。甚至於,他做一些破壞的事情只是爲了挑戰權威,而沒有考慮該不該做。我們就可以對孩子說:“小草會被踩疼的,寶貝,快出來。”或者告訴孩子:“小草把這裡打扮得多漂亮啊,叔叔伯伯種這些花草很辛苦,我們不能把小草踩壞了。”這樣,我們對孩子講了不能踩草坪的理由,激發了孩子的善良之心,就幫助孩子建立了正確的是非觀。孩子就會想:“小草有生命,我不能踩。”或者“踩壞了小草,對不起叔叔伯伯的辛苦。”

特別提醒:

孩子的心靈是一張白紙,當這張白紙還沒有被沾染的時候,我們應該及時地爲孩子畫上綠樹、紅花、太陽、月亮……讓孩子懂得什麼是美醜善惡,幫助他們建立基本的是非觀和價值觀,那一定會讓我們的孩子受益終生。

事情做錯了,必然有後果

大部分的孩子都有很強的好奇心,因此,他們有時不能夠預見自己行爲的後果,當他們想往哪裡跑或者想碰一下什麼東西的時候,他們就憑着本能行動……孩子做了錯事,要讓他明白自己的過失是要付出代價的,讓他自己承擔錯事的後果,他才能接受這個寶貴的人生教訓。

——張芷華《31個壞習慣毀了孩子的大未來》

在一個家庭教育QQ羣裡,爸爸媽媽們正在討論孩子的問題。

一位媽媽說自己的兒子平時出了什麼差錯都不想是自己的問題,總是一味地抱怨責怪別人。媽媽心裡很着急,孩子怎麼這麼沒責任感呢?

另一位媽媽說,女兒很懶,遇到一點兒問題就喊父母幫忙,自己一點兒也不願意動手。

一位爸爸很是氣憤,他說,自己家的孩子經常表現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做錯了事情也不承認,還總是找藉口。

另一位爸爸還敘述了這樣一件事。上週他被幼兒園老師請到學校,處理兒子和別人打架的事。這是他第5次被老師“請”了。兒子下課後與同學因爲一件小事產生矛盾,發生了小摩擦,因爲兒子身材高大,一下就把同學推倒,同學的頭碰到桌角上……到了學校,他又賠笑臉,又道歉,陪對方孩子到醫院做檢查,承擔了全部醫藥費,還給人家買了很多營養品。最後,這位爸爸說:“我就不明白,兒子怎麼就不體諒體諒他老爸,總是屢教不改呢!”

◎瞭解孩子爲什麼這麼不負責任,總是屢教不改

很簡單,這是因爲我們做父母的替他們承擔了做錯事的後果。這樣做的結果,不僅讓孩子失去了責任心,更讓他們永遠不會反省自己的錯誤,而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

我們都知道,一個行爲會產生一個結果,孩子沒有體驗到他所犯錯誤的“結果”,心裡就不會有觸動,就不會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有多大,他們甚至不能辨別自己的行爲是錯誤的。一個上小學二年級的孩子,因爲打碎了玻璃被老師批評,一生氣,放學後他把一層樓上的玻璃全砸了。老師來制止他,他還理直氣壯地說:“我爸有的是錢,我賠還不行嗎?”從上幼兒園起,這個孩子每次犯錯都是他爸爸拿錢擺平,從而讓他產生這樣的思想認識。

兩三歲的孩子心智發育還不成熟,他們經常會犯一些小錯誤。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比較心疼孩子,不管出現什麼樣的後果都願意替孩子去承擔,或者怕孩子惹出麻煩,就包辦代替孩子做事。爸爸媽媽這種做法雖然是出於“愛”,但卻阻礙了孩子的正常成長,不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鍊,更讓孩子養成了逃避責任、滿不在乎、做事不計後果的壞習慣。

當然,我們的處事方式也直接影響着孩子。孩子從一出生就在爸爸媽媽的影響下,如果我們做事衝動、學會推卸責任,孩子也將是有類似性格的人。

◎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後果

由上面的分析,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不要替孩子承擔後果,要讓孩子自己承擔做錯事的後果,才能避免孩子屢教不改,形成惡習,培養出有責任心、明理懂事的好孩子。

我想起前文中著名學者高橋敷在《醜陋的日本人》中描述過男孩砸玻璃的事。

那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教會我們應該如何讓孩子學會承擔做錯事的後果。孩子在承擔後果的過程中就會體會到許多後果是自己造成的,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逐漸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在做事之前,也會習慣性地進行思考後再做出行動。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我們也要從小讓他們體驗後果。兩三歲的孩子做事通常會以“我喜歡”爲標準,而不是以“我能不能做”爲標準,我們要提前告知孩子做錯事的行爲後果。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我們就要收起家裡的零食,告訴孩子:“現在你不好好吃飯,要到晚上纔有飯吃。”然後任憑孩子怎麼哭鬧,我們一定要堅持我們的決定。幾次之後,孩子自然就會慢慢地從捱餓中吸取教訓,好好吃飯了。

特別提醒:

兩三歲的孩子在心理上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承受能力,適當地讓孩子承擔一些責任和自己做錯事導致的後果,對他們的成長是有利的。雖然如此,但一定要以安全爲前提,如果對孩子有危險的後果,我們一定堅持不要讓孩子去承擔。最後要告訴孩子一句話:這次做錯了不要緊,重要的是下次別再錯!

行爲有偏差,一定要糾正

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薩提亞

每一位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爲身心健康、行爲正常的孩子。可是,我們慢慢發現,孩子的行爲出現了偏差。

張女士發現,自己3歲的兒子暢暢開始學會說謊了。因爲張女士出差,週六纔回來。回到家張女士問兒子:“今天和爸爸在做什麼呀?”兒子告訴張女士:“今天去了幼兒園,老師教畫畫。”週六不用上幼兒園,可見兒子在說謊。兒子爲了讓張女士高興,就編了謊話。張女士非常着急,孩子的行爲怎麼越來越偏差了呢?

有很多和張女士有類似疑問的父母曾經向我求助,現在,我把一些孩子行爲偏差的特徵表現給大家出示一下: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