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著名心理學家薩提亞的觀點,孩子的行爲偏差可分爲四類:尋求注意、尋找權力、報復和自暴自棄。
尋求注意:小孩出現破壞、搗蛋、大哭大鬧或做出偏激行爲。
尋找權力:它的表現如發脾氣、頂撞、欺騙、倔犟、不服從、欺凌弱小、懶惰等。
報復:它的表現如傷害他人、偷竊、尿牀、攻擊、不信任和輕視。孩子表現出的這種情況父母大多會覺得非常痛苦。
自暴自棄:因爲自暴自棄的孩子常常表現得愚蠢、退縮、被動、拒絕與人交往、自我刺激,如等。這樣的狀況常會讓父母感到很失望。
◎瞭解孩子爲什麼會有偏差行爲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孩子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孩子出現偏差行爲,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我們逐條來分析:
一些兩三歲的孩子容易出現搞破壞、搗亂、大聲哭鬧的狀況,大部分情況下是由於我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注意力,孩子感覺不到父母的關注和愛,就用搞破壞、哭鬧等方法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哪怕是父母的呵斥,小孩子也會覺得:只要我一哭鬧,父母就會過來關注我,我就不會孤單。
如果3歲左右的孩子出現大發脾氣、頂撞老師、欺騙父母、欺負弱小同伴、懶惰的狀況時,我們就要考慮是不是父母包辦代替的比較多。因爲3歲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很明顯,渴望擁有一定的決定權,如果我們認爲孩子小,什麼事情都替他們作決定,他們就會在自己內心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出現上述的偏差行爲。
3歲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不會再尿牀,如果孩子出現頻繁尿牀、傷害攻擊別人、偷拿別人東西、不信任別人的狀況,有可能是因爲我們對孩子的感情傷害得比較深,對孩子的管教比較嚴厲,家庭關係冷漠,使得孩子內心壓抑而表現出的一種行爲偏差。
3歲左右的孩子會很主動地學習、交往,如果孩子表現得愚蠢、被動、拒絕與人交往,行爲退縮,可能是因爲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讓孩子感覺自己沒有能力達到父母的期望,索性自暴自棄。
◎對待有偏差行爲的孩子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
當我們的孩子出現了一些偏差行爲,我們就要反思自己,根據我們提供的資料查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哪些失誤和不足,然後和孩子一起做好改變的準備。只有父母改變了,孩子纔會改變。
我們不要斥責、打罵孩子,更不要不聞不問,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足夠的耐心和愛心,讓孩子感覺到家的溫暖。
愛,永遠是最好的療傷藥。
◎探究如何糾正孩子的偏差行爲
對於愛哭鬧的孩子,我們有一個很好的辦法:讓他哭,直到他覺得用哭鬧的方法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爲止。不然,孩子如果用這樣的辦法能滿足他的注意,他爲什麼不屢屢拿來用呢?這樣的情況下,我們不要理他,等他哭停了再去安慰他。對於搗亂也一樣,我們不過度關注,孩子就會停止搗亂的行爲。
我們不要吝嗇讚美的言辭。孩子的很多偏差行爲,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不注意自己的語言給孩子造成了很大傷害。所以,我們要用讚美的言辭強化孩子的正面行爲。讚美、肯定、鼓勵的話能幫助孩子提升自信,一旦孩子有了足夠的自信心,他們就會有能力約束自己的行爲。讚美的時候要真心誠意,當孩子有了好的行爲,我們要用具體的言語讚美他們,我們要對孩子說:“今天寶寶自己穿衣服,起牀很快,真好!”或者說“媽媽很高興看到寶寶把自己的玩具給小朋友玩。”讚美的話不用多,簡潔一些,孩子聽了會很開心的。當然,讚美的時候要及時,當我們看到孩子的正面行爲時,就儘快給予讚美。如果拖久了就會影響孩子持續這種行爲的和動機。
特別提醒:
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於第一反抗期,我們要仔細區分孩子的行爲是自我意識的表現還是有偏差,然後再給予不同的對待。但不要過分強化孩子的偏差行爲,大驚小怪、逢人便講只會加大孩子的心理壓力,使他更難以改變。
衝動是魔鬼,引導孩子調節自己的情緒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比培養孩子健康的身體更重要,孩子只有具備了健康的心理,才能挑戰未來,走向成功。
——布魯爾?卡特
三四歲的孩子一般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對什麼東西都有想碰一下的,他們憑着自己的本能東奔西跑,因爲不能預見自己的行爲結果,他們經常會遭遇一些挫折和打擊。
一位媽媽在網上向我求助,她說,她的孩子現在兩歲零10個月了,不知道爲什麼脾氣越來越大,經常表現得很衝動,喜歡搶別人手裡的東西玩,搶不到就動手打人家。要怎樣才能控制他的衝動,讓他不要那麼喜歡搶東西、打架,怎麼能讓他把脾氣改好?
幼兒的喜怒哀樂是真實的,他們往往直接支配着自己的行爲,在大人眼中一件芝麻綠豆大小的事,常常會引起他們強烈的情緒波動,他們可能會不顧一切地去實施他們的行動。尤其是三四歲的男孩,他們會採取撕扯、踢打,甚至咬人的暴力手段攻擊別人,不但造成了他人的困擾,也會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
其實,孩子很衝動地做完一件不該做的事情之後,通常會有深深的內疚感,他們也非常害怕、後悔,但是,當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的時候,他們依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瞭解孩子的情緒爲什麼這麼容易衝動
從生理角度講,三四歲的孩子,神經系統的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已經有了很大發展,但興奮的過程仍然佔有很大的優勢。一旦遭遇外界刺激,很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從而引起行爲上的興奮,他們無法約束自己,就產生了衝動行爲。
幼兒時期的孩子已經具有一定的情緒調節能力,但他們的情感是不穩定的,表達情緒的方式也很簡單。喜怒哀樂轉換非常快,遇到喜歡的就高興,遇到不喜歡的就不高興,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發展還不完善。
有些孩子在家庭中經常遭受父母的斥責、打罵,或者受父母暴戾性格的影響,形成暴躁的性格,因而容易出現衝動行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至關重要,它將決定着孩子的一生的幸福與否。
◎引導孩子認識、表達情緒
情緒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情緒支配下的行爲會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是幫助孩子管理好自己情緒的第一步。
讓孩子知道自己當時是什麼心情,並表達出來,才能發現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從而更好地調節好自己的情緒。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可以這樣說:“我很生氣,我看到你把房間弄得很亂,我氣得想把你這些玩具都扔出去。”當孩子因爲一件事情生氣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對他說:“你很生氣,你因爲小夥伴搶你的玩具,你很氣憤,對嗎?”當孩子感覺到他被理解後,情緒就會舒緩一半。
我們這樣說的目的,就是爲孩子做出榜樣,引導孩子認識並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是引導孩子調節情緒的關鍵步驟。
◎教孩子疏導不良情緒
當孩子生氣發飆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斥責、恐嚇孩子:“你再哭,別怪我揍你!”“你再鬧,我就把你關到門外!”這樣的懲罰,或許只能暫時讓孩子恐懼,但不能教會孩子如何疏導不良的情緒。孩子只能把憤怒和恐懼壓抑起來,有可能造成日後的大爆發,也可能會成爲孩子的心結,影響孩子一生的幸福快樂。
我們應該教給孩子調節情緒的技巧。讓孩子用語言而不是用肢體表達憤怒。心理學研究證明,語言發展較好的孩子,遭受到的挫折感也比較少,因爲他們懂得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容易得到滿足,而且當他們說出自己生氣的原因時,不僅發泄了情緒,也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安慰。比如4歲的珊珊,因爲媽媽生了小弟弟,看到媽媽整天圍着小弟弟轉,覺得媽媽不愛自己了,她覺得很不公平,她很生氣。於是在一天早上她抓起小弟弟的奶瓶狠狠地摔到地上。媽媽跑過來對她說:“珊珊,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但是你爲什麼要摔弟弟的奶瓶,能告訴媽媽嗎?”珊珊大聲地訴說了自己的委屈和不平。媽媽把她抱在懷裡,告訴她:“媽媽愛你,弟弟小需要照顧,你不可以摔弟弟的奶瓶。如果你感覺到生氣,就過來告訴媽媽,媽媽也非常愛你。”
幫孩子建立自信心。具有自信心的孩子更容易獲得快樂的情緒,我們需要用讚美、肯定和鼓勵來幫助孩子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孩子自我管理情緒的能力。
特別提醒:
父母要爲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要善於調節自己的情緒,給孩子積極的影響。一定要改掉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營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誘惑無處不在,
讓孩子瞭解誘惑背後的陷阱
一個人不應受名譽、金錢和地位的誘惑,去忽視正義和其他德行。
——柏拉圖
前幾日,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新聞:六一兒童節,杭州警方和婦聯等單位在吳山廣場開展“關愛兒童、反對拐賣”大型諮詢宣傳活動。
昨天,有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來到現場,向警方詢問在孩子漫長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該如何教導孩子注重自身安全。
警方列舉的一系列注意事項,值得家長好好銘記。
“在拐騙幼童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常用食物或玩具哄騙孩子。比如小汽車、玩具槍、機器人對男孩具有極大的誘惑;毛絨玩具、洋娃娃對女孩會有很大的吸引力。3~5歲年齡段的孩子,家長要特別教育孩子,拒絕接受陌生人的物品。”
生活中的誘惑無處不在,尤其是對三四歲的孩子,除了上述一些犯罪分子用一些小禮物對孩子進行誘惑之外,還有電視廣告一些小商品對孩子的誘惑;一些動畫片中出現的暴力誘惑;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對孩子的誘惑等。當孩子長大之後,還有各種各樣的誘惑,導致孩子的品行出現問題。
在一些中小學,甚至大學,經常會出現一些學生作弊的現象。雖然國家和學校對於作弊現象明令禁止並給予很重的處罰,但依然屢禁不止,就是因爲這些孩子抵禦誘惑的能力很差。
除此以外,還有網絡、吸毒、賭博、偷盜……各種誘惑如狼似虎地潛伏在孩子們的周圍。
◎瞭解孩子爲什麼難以抵禦誘惑
一些孩子容易被壞人的禮物所誘惑,首先是因爲三四歲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差。他們往往認爲,給自己買東西的人都是可信賴的人。當然,這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有很大關係。
ωwш⊙ ⓣⓣⓚⓐⓝ⊙ C○
其次,從感知覺角度考慮,兩三歲的孩子很喜歡富有動感的電視畫面,他們已經能看懂電視廣告上的內容,再加上廠家抓住了兒童心理,對一些適合兒童的商品大加渲染,更能誘發孩子的。
另外,我們從小就教育孩子,和別人競爭,只能贏不能輸,這樣的教育就會讓孩子爲了超過別人,採用不正當的競爭——利用作弊來達到目的。這些名利的誘惑會使孩子一步步遠離自己的人生目標。
面對生活中很多不良的誘惑,孩子心智不成熟,辨別真僞的能力較弱,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就會導致難以抵禦各種誘惑的現象發生。同時,父母的溺愛也會削弱孩子們辨別和抵禦誘惑的能力。
◎讓孩子瞭解誘惑背後的陷阱
誘惑就像是“畫皮”一樣,漂亮的外表下面是猙獰噬血的厲鬼。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瞭解誘惑背後的陷阱,在他們遭到誘惑之前就打好預防針。
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我們從他們懂得我們說話開始,就要告訴他們拐賣兒童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防止被壞人拐騙,一定要告訴孩子千萬不能接受陌生人的物品,即使再喜歡的東西也不行;不要跟着陌生人走;要記着爸爸媽媽的電話和家庭住址等。以此來提高孩子的防範和安全意識。
對於現在危害身體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收看相關的電視節目,或者從網上搜索一些資料,讓孩子瞭解,一些諸如薯條、薯片、餅乾、漢堡、炸雞等垃圾食品對身體的危害,把一些食品安全的概念輸入到孩子的大腦裡。可能孩子因爲年齡小經不住誘惑,但是,我們可以採用不斷暗示的方法或逐步遞減法讓孩子慢慢地接受。
當然,我們要降低我們的期望,不要爲了激勵孩子學習,讓他超越某個同學,其實這樣的做法不是良性競爭,最好的競爭是讓孩子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所以,我們要有意識地讓孩子瞭解過分追求名利可能導致的後果,在激勵他的時候要告訴孩子:每天進步一點點。
對於網絡、賭博、吸毒、偷竊等方面,我們都要讓孩子明白這些誘惑背後的真相,逐步提高孩子的抗誘惑力。
◎培養孩子的抗誘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