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人的要求要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從小要教育孩子不要盲目攀比、惡性競爭,要根據自己的家庭條件,養成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
我們要加強孩子心理素質方面的培養。一般抗誘惑力差的孩子,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自控能力不足。爲此,我們要幫助孩子提高辨別能力,設法控制孩子的佔有慾和佔有量,提高孩子的忍耐力,可以採用注意力轉移的方法將孩子貪玩貪吃的注意力轉移到有意義的活動上來。比如,當孩子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最好不要獎勵他吃的和玩的,而是一本書、一張圖書館的借書卡、一張博物館的參觀券等,讓孩子用開闊的眼界來淡化誘惑的吸引。這樣的培養,讓孩子即使遇到再大的誘惑也能夠抵禦得了。
特別提醒:
面對誘惑,我們不僅要爲孩子做好榜樣,還要告訴孩子,什麼是誘惑,怎樣辨別誘惑,讓他們瞭解美麗誘惑背後的陷阱,一步步提高孩子的抗誘惑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巧妙地延遲滿足,有助孩子控制
教育孩子,從小事抓起,孩子的第一個不合理的要求,即使容易滿足,也絕不能滿足!每一個不合理的要求,都要堅決拒絕,暫時不能滿足的合理要求,或可以滿足但也可以緩一下的合理要求,也要讓孩子學會耐心等待,接受父母的安排。
——東子《玩到5歲學啥都不晚》
在一次給幼兒園家長的培訓中,最後,讓媽媽們反映情況的時候,我收到了很多信息。
一些媽媽反映自己的寶寶性格急躁,想要什麼媽媽就得給他,媽媽動作慢一點兒,他就大哭大鬧,一點兒耐心都沒有。
有些媽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對什麼東西都不懂得珍惜,剛買一個新玩具,玩了沒幾天就扔到一邊,不喜歡了就亂扔亂摔。
一些媽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做事經常三心二意,有時候說上公園,走到半路不知想起什麼就不去了。
有的媽媽說自己家的寶寶特別以自我爲中心,和小朋友相處的時候,事事爭搶,不顧其他小朋友。
有些媽媽說自己家的寶寶要東西的特別強,跟着大人到超市,看見什麼拿什麼,如果大人說他,他就坐在地上耍賴不起來。
有些媽媽反映自己家的孩子很脆弱,不能忍受一點兒挫折,在幼兒園裡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受不得一點兒委屈。
◎瞭解孩子爲什麼會有如此表現
媽媽們在爲寶寶們的表現擔憂,都在努力尋找解決孩子這些問題的辦法。其實,我們的家庭教育一直處於一種惡性的循環中,給予孩子越多,孩子就越不滿足;孩子越不容易滿足,我們就給予得更多。我們讓孩子陷入“超量滿足、超前滿足、及時滿足”之中,孩子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不珍惜我們的付出,更加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將來,我們的孩子的將會變得越來越大,那時我們又拿什麼去滿足他們呢?
所以,我們需要“延遲滿足”孩子的,才能培養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孩子。
◎瞭解什麼是“延遲滿足”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實驗。
實驗人員給每個4歲的孩子一顆好吃的軟糖,並告訴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如果馬上吃掉的話,那麼只能吃一顆軟糖;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的話,就能吃到兩顆。然後,實驗人員離開,留下孩子和極具誘惑的軟糖。實驗人員通過單面鏡對實驗室中的幼兒進行觀察,發現:有些孩子只等了一會兒就不耐煩了,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軟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卻很有耐心,還想出各種辦法拖延時間,比如閉上眼睛不看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講故事……成功地轉移了自己的注意力,順利等待了20分鐘後再吃軟糖,是“延遲者”。
後來,研究人員在參加實驗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的時候,對他們的家長及教師進行了調查,發現:“不等者”在個性方面,更多地顯示出孤僻、易固執、易受挫、優柔寡斷的傾向;“延遲者”較多地成爲適應性強、具有冒險精神、受人歡迎、自信、獨立的少年。兩者學業能力的測試結果也顯示,“延遲者”比“不等者”在數學和語文成績上平均高出20分。
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強,他們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能夠很好地抑制衝動,控制自己的,調節自己的行爲,持之以恆地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延遲滿足是孩子將來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質之一。
◎如何巧妙地使用延遲滿足
兩三歲的孩子已經開始出現自我意識,他們已經能聽懂一些道理,如果我們對他們講“要等一等”,他們也基本明白“等”的含義。這時候,我們就要有意識地讓他多體驗,把延遲滿足的時間從幾分鐘延遲到一兩天、四五天。
比如,我們帶孩子去超市,孩子看到超市裡很多好吃的東西,很可能要拿起來立刻吃,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寶寶,超市裡的東西要媽媽付了錢才能打開吃,你等媽媽付完錢再吃好嗎?不然媽媽會被罰錢的。”雖然孩子小,但是隻要對孩子講明道理,孩子就會慢慢變得懂事,學會控制自己的。
如果孩子要去吃肯德基,我們就可以給他提個條件,比如一個月只吃一次,孩子答應之後就可以去,但我們絕對不可以臨時變卦,去吃的時候說肯德基是垃圾食品,而改成吃麪條或餃子。
如果孩子在喝完熱奶之後要吃冰激凌,我們就可以告訴他:“喝完奶,你的小肚子已經鼓鼓的了,再吃冰激凌就裝不下了。媽媽答應你,再過1個小時,一定讓寶寶吃,好嗎?”這樣的說法既保護了孩子的身體,給他一個希望,不至於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強硬拒絕,又能控制他們吃的,讓他們學會等待。
我們帶孩子去小區的健身區玩,孩子要玩鞦韆,而鞦韆上已經坐着一個小朋友,我們就可以告訴孩子:“等那個小朋友玩夠了,不玩了,咱們再去玩,好嗎?”我們不可以這樣告訴孩子:“有人在玩,咱們不等了,去玩別的。”這樣就會喪失讓孩子學會等待的好機會。
特別提醒:
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有一點我們要引起注意,我們不要按照我們自己的意志去制約孩子特別喜歡的,這樣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對於兩三歲的孩子,我們一定要分清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如果是合理的要求,我們要適當滿足孩子,不要一概延遲滿足。
絕不縱容孩子,不應該得到的一定不要給
父母對於子女的教育,過度的嚴厲會造成恐懼,過分的縱容會有失尊嚴,不要嚴酷得使人憎惡,也不要放任得使之膽大妄爲。
——徐娟
很多媽媽發現,孩子到了兩三歲,開始變得越來越任性了,如果一件事情不如他們的意,沒有按照他們的意願去做,他們就會任性地大哭大鬧。這樣的場景你是否也見過?
剛讓寶寶睡下,不知什麼原因,他就生氣地爬起來,跺着牀大哭大叫;
孩子洗澡的時候非要玩玩具或用瓶子玩水,說了好幾次,就是不聽,還把水弄到我們身上;
到了超市,見到什麼就要什麼,不聽大人的勸說,大人說他兩句,他就坐在超市的地上打滾;
早晨起來,賴在牀上不起來,好不容易穿上衣服,卻爲吃早餐大鬧脾氣,不喝牛奶,非要喝豆漿;
……
媽媽看到孩子這樣一定非常生氣,可通常又沒有辦法,如果不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他們會一直哭鬧下去,大部分情況下都是我們讓步,否則孩子“倔脾氣”一上來,全家人都不得安寧。媽媽們苦惱地說:“我們家孩子,好起來特別乖,鬧起來拿他一點兒辦法都沒有。真是太任性了!”
◎瞭解孩子爲什麼會如此任性
孩子的任性是一種不良的性格,一方面是由於孩子在自我意識的支配下的所爲,另一方面是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關係。兩三歲的孩子因爲年齡小,心理髮展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缺乏認識和判斷能力,常常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我們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就遷就縱容他,他們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養成了這樣的習慣,他們以爲只要自己想要的就能得到,得不到就採用哭鬧的方式達到目的。比如上面我們提到的幾種情況,都是平時我們對孩子太過縱容,讓他們習慣性地認爲我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達不到我的要求我就大哭大鬧。
◎父母要端正心態,懂得縱容的危害
其實,我們給孩子自由,不等於讓孩子放任自流。我們只滿足孩子合理的要求,不能滿足他們所有的要求,包括無理要求。而且,在過分溺愛中長大的孩子,會以自我爲中心,自私、無禮,不懂得如何與別人合作。另外,孩子學會了用任性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在長大之後也會用這樣的方式與人相處,必然會遭遇很大的挫折和打擊。
我們可以滿足孩子一時的要求,卻不能照顧孩子一輩子,當他的貪慾越來越大之後,會不擇手段得利,甚至走入犯罪的深淵。所以,我們要注意:不要應允孩子不停的索求。這樣,我們的孩子纔不會成爲一個自私的暴君。
我們要知道,縱容孩子,不但害了孩子,還會讓我們喪失做父母的權利,孩子不僅不懂得感恩和回報,他們還會變得越來越不尊重我們。
所以,我們應該摒棄“孩子還小,他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一些壞毛病大了就自然會改”的思想,不要對孩子過分縱容,不然,孩子一旦養成壞習慣,想改就很難了。
◎孩子不應該得到的就不該給
限制孩子的物質。包括孩子在內,人的物質是無止境的,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控制他們的物質。孩子正當合理的要求,我們應該慷慨滿足,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對於不必要、不合理的要求,我們一定要學會說“不”,同時耐心地向孩子解釋,讓孩子知道不滿足其要求的原因。假若孩子哭鬧不已,我們就要採取一些措施,比如任他哭鬧,不理睬他,讓他知道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無人理睬時,孩子自己會因爲感到無趣而停止任性的行爲。
我們還可以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兩三歲的孩子,只靠講道理是不能完全讓他們停止任性的,懲罰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孩子任性,不喝牛奶,偏要豆漿,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今天只有牛奶,要喝豆漿只能等到明天。”如果孩子還是哭鬧,我們就可以把早餐收起來,不再讓他吃。當孩子餓了,我們就要告訴他:“肚子餓是早晨不吃飯的結果。”孩子嚐到餓的滋味以後就不會挑食鬧脾氣了。
適當確立家庭規則。每一個家庭都要設立一些家庭規則,比如,規定孩子每天吃糖不能超過兩塊,一天能看1個小時的電視等。我們可以根據自己家孩子的特點,制訂相應的規則。當然規則不能只約束孩子,這些家庭規則需要我們和孩子一起遵守,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特別提醒:
兩三歲的孩子正在學習自我管理,這就需要我們不能無限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合理的要求我們盡力滿足,孩子不應該得到的一次都不能給。這是對孩子負責,對孩子的未來負責,也是對我們自己負責。
遇到難題不退縮,
讓孩子體驗堅持不懈的成就感
經常體驗挫折感的孩子往往會喪失自信心,因爲害怕再失敗,所以對力所能及的事也會產生畏縮退避行爲。
——許傳利
媽媽們經常爲孩子不能堅持做完一件事而苦惱。
一位媽媽說:“我家孩子3歲半了,遇到稍微複雜一點兒的事就不願意做下去了。比如孩子玩拼圖,開始挺感興趣,拼着拼着遇到難題了,就會生氣地把拼圖扔到一邊。孩子不愛動腦筋,也不能堅持到底,我該怎麼引導他?”
王淼的媽媽說:“一次,我家淼淼開始學寫自己的名字,寫到下面的兩個‘水’字他不知道怎麼寫了,最後他把寫名字的紙一撕,哭了起來,再也不肯寫了。孩子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該怎麼安慰他?”
面對困難,3歲左右的孩子還沒有學會轉移或者隱藏情緒,他們對於不滿意的情況不願意忍耐,容易出現哭鬧等反抗行爲,不能堅持到底,比如凌凌每次玩積木不小心弄倒了就不肯再玩了;看故事書遇到不會的字就不往下讀了……諸如此類的表現還有很多。如此發展下去,將來在前進的路上,孩子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打退堂鼓,一蹶不振,甚至自暴自棄。在追求自己設定的目標的時候,開始可能有很大勁頭,遇到難題就會提不起精神,缺乏應有的恆心和毅力,而且在行動中容易受外界干擾而改變初衷,使行動半途而廢。
◎瞭解孩子爲什麼不能堅持不懈
孩子做事愛放棄,要結合孩子的年齡特徵來分析。兩歲的兒童專注時間最長只有5分鐘,三四歲的孩子能達到10分鐘。所以,我們不能性急,不能用大人專注的特點與孩子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