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5)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 > 3歲對了,一輩子就對了 > 

第36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5)

第36章 管好他自己,自我管理的萌芽期 (5)

堅持度是孩子天生的氣質,指的是孩子面對困難的持續力。高堅持度的孩子在遇到難題的時候,多半能堅持下去,他們會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直到讓自己滿意爲止;而低堅持度的孩子遇到不會或沒有嘗試過的事情,他們一般會產生“我不會,我做不到”的想法,很容易放棄,不能堅持完成。

除去這些先天的特質,孩子能否堅持不懈主要取決於孩子是否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如果一個孩子連續好幾次搭積木都沒有成功,他就會體驗到很大的挫敗感,這種挫敗感就會使他喪失堅持下去的勇氣。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逃避痛苦,追求快樂”的本能,失敗帶給孩子的是痛苦的感覺。所以,3歲左右的孩子心智發育還沒有成熟,他們很難用很大的意志力讓自己堅持下去,在屢遭失敗之後,就會選擇逃避退縮。

◎我們要擺正心態,要用足夠的耐心

要想讓孩子養成堅持不懈的好習慣,學會更好地自我管理,我們首先要擺正自己的心態。我們要接受“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對孩子要學會放手”的觀念,不要幫助孩子掃清成長路上的障礙,在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替他們去解決;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孩子克服困難,這樣纔不會培養出經不起磕碰的“瓷娃娃”。

我們要切忌對遇到難題的孩子說:“你怎麼這麼沒志氣,還沒做就說不行!”“你真沒用!”“這點兒事都做不好,將來你能幹什麼!”“你就不能動動腦子?再不努力,別人都比你強了!”這樣的話不但起不到激勵孩子的作用,還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更加自卑,有的孩子還可能會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讓孩子體驗到堅持不懈的成功感

成功感是促使孩子堅持下去的最好動力。當孩子在面對一項相對於他來說比較困難的任務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把任務拆開來做,也就是把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然後一步步引導孩子完成,每完成一個小步驟帶來的成功感覺就會不斷地激勵孩子進行下一步,直至完成整個任務。比如,3歲左右的孩子正學習自己穿鞋,自己繫鞋帶。當他把腳完整地伸進鞋子裡,抻好鞋子的“舌頭”和鞋帶,我們就要及時地鼓勵他:“真棒!你已經完成第一個任務,加油!”然後孩子高興地開始繫鞋帶,他會非常認真地做,直到把鞋子都穿好。孩子在完成一個步驟的任務後,獲得的成就感就會讓他們充滿自信,從而能夠堅持到底。

在孩子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我們不僅僅要給孩子做示範,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賽。在比賽中我們可以故意輸給孩子,讓他們體驗到初步的成功感,就會讓孩子受到激勵,堅持做完。比如,三四歲的孩子學下跳棋,對他們來說,這是一項比較難的技能。教給孩子基本的步法,在和他們下棋的時候,我們故意輸幾盤,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就會激發他們的興趣和信心。當然,等孩子學得差不多了,我們就要和孩子正常對弈了,以免讓他們產生驕傲自負的情緒。

特別提醒:

培養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培養他們持之以恆的意志力。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感,這樣能夠激發孩子的自信,在成就動機的引導下,孩子就會向着成功一步步邁進。

原則面前家長態度堅決一致,

不讓孩子有空可鑽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一定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教育孩子前要交流直到取得一致意見,絕不能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

父母若是整天在孩子面前劍拔弩張、互相指責,不但不能給孩子提供“穩定的後方,快樂的港灣”,還會給孩子幼小的心理造成難以磨滅的陰影。這樣的孩子成才的概率就相對要小得多。

——唐林海

一天,一位朋友對我講起她女兒的事。她說:“我女兒3歲多了,但最近發現孩子成了兩面派,在我面前很聽話、乖巧,在爸爸面前就很任性……”

我問:“你們家是不是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

“是啊,是啊,我對孩子比較嚴厲,她爸爸比較慣孩子,我們倆經常爲教育孩子的問題吵架。”她着急地說。

“就是因爲你們的教育方式不同,孩子才成爲這個樣子的。”我說。

據有關調查表明,在中國獨生子女中,有60%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任性行爲。主要表現爲: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提出的要求不能立刻滿足就大聲哭鬧,無論家長怎麼勸說都不管用。不過,我們也通過觀察可以瞭解到,孩子不是在所有家人面前都是任性的。很多孩子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和父母中比較慈愛的一方面前就會表現得很任性,而在父母中比較嚴厲的一方面前就會很乖,很懂事。我們通常稱這樣的孩子叫“兩面派”。

◎瞭解孩子爲什麼會成爲“兩面派”

孩子之所以會成爲“兩面派”,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很大關係。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和要求不一致,主要表現爲一個嚴厲、一個寬鬆,一個管、一個縱,有時候父母還故意在孩子面前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並且還以爲這是有效的管理教育方式,這樣的方法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兩面派”的性格。

父母的態度不一致,常常會就孩子的教育問題出現分歧,甚至發生爭吵。雖然我們可以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但是在教育的分歧上,兩三歲的孩子也是可以感知到的。這種分歧會造成教育的真空,孩子往往很善於從父母的教育分歧中鑽空子,比如,在母親那裡受了管教,孩子就跑到父親那裡訴苦;在父親那裡受了罰,就跑到母親那裡去找安慰。另外,孩子能從父母對待他們不同的態度和方式上,感覺到愛與不愛。比如,一個3歲的男孩因爲調皮受到爸爸的大聲訓斥,媽媽安慰孩子說:“爸爸也是爲你好,爸爸是愛你的。”而這個孩子對媽媽說:“爸爸不愛我,媽媽愛我。”父母對孩子態度的不一致,導致孩子對父母也產生不同的看法和態度。這就造就了孩子“兩面派”的性格特點。

◎父母要端正思想,統一認識,在原則問題上要保持一致

有的父母的教育思想不一致,不僅很難達到教育的效果,還容易讓孩子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礙。比如,孩子下樓和小朋友玩,回來的時候把玩具給了其他小朋友玩。爸爸讚揚孩子懂得與小朋友分享,很懂事;而媽媽卻數落孩子沒心眼,瞎大方。然後爸爸和媽媽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孩子夾在兩個人中間,不知如何是好。我們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會使孩子難以形成清楚統一的價值尺度和評判是非的標準,更難以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沒有一個正確信念指導孩子的言行,孩子也將會是一個言行混亂、表裡不一的人,他們就會逐漸學會察言觀色和投機取巧,這對孩子是極其不公平的,對孩子的未來是極其不利的。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韓非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家二貴,事乃無功;夫妻執政,子無適從。”說的就是一個家庭裡,父母要是各有所見,互不相讓,家裡就什麼事情也成不了;對子女的教育,如果各自持有不同的意見、觀點,子女就不知道聽從誰的。這些話是非常有道理的,雖然有一些封建思想的糟粕,但韓非子告誡父母:在子女教育的原則問題上,一定要保持一致。

因爲父母各自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文化水平和性格也不可能一樣,因此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難免會產生不同的看法。有分歧可以理解,但我們切記不可當着孩子的面爭吵,當一方管教孩子的時候,另一方即使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到管教結束後私下再談。如果沒有原則上的分歧,我們完全可以達成共識、求同存異,儘量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商量,共同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如果真要有原則上的分歧,雙方不要堅持己見,應該加強學習或是請教專家,或是到家長學校聽課等,把家庭成員之間的不同意見統一在正確科學的基礎上。這樣,孩子才能在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健康成長。

特別提醒:

如果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就很容易讓孩子成爲“兩面派”,在嚴厲的家長面前,唯唯諾諾,有事情不敢放手去做,自卑膽怯;而在寬容慈愛的家長面前,孩子就會膽大包天,恣意妄行。這樣很難讓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難以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父母只有在教育思想上達成共識,在原則問題上態度堅決一致,纔不會讓孩子有空子可鑽。

家長時刻以身作則,

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家長以身作則就要自己先多讀書,少看電視,少發脾氣,有禮貌,孝順,不賭博,不抽菸,不說長道短。以身作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若要把孩子教好,這也是必須要付出代價的。

——松濤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太貪玩,一點兒自覺性都沒有,每天睡覺前都要纏着講故事,玩起來什麼都不記得,大人叫好多次也不管用。有的孩子在幼兒園上課會突然跑出去;有的孩子因爲父母阻止他們玩,會用發脾氣、耍賴、撒潑打滾、軟磨硬泡、故作可憐的方式達到他們的心願。

經常有上小學、中學的孩子的父母向我求助,說孩子在學習上沒有自覺性,不督促就不學,有時候在屋裡寫作業,寫到晚上10點都寫不完,進去看孩子幹什麼,原來在玩手機遊戲或者看網絡小說。

前兩天瀏覽網頁,看到一則新聞:3歲女童迷上網絡偷菜遊戲。這樣的報道真是讓人心痛。是什麼原因讓一個3歲的孩子迷上網絡遊戲而不能自拔呢?

◎瞭解孩子缺乏自覺性的原因

兩三歲的孩子剛剛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很渴望自我管理,也具備一定約束自己行爲的能力,他們會以父母爲榜樣學習自我管理。可是,如果3歲多的孩子缺乏自覺性,其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我們沒有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

下面這樣的場景恐怕您並不陌生。

女兒在書房翻看着故事書,爸爸媽媽在客廳裡津津有味地看電視,電視裡傳出很大的聲響,爸爸媽媽也不時大聲地說笑。女兒被電視吸引過去,想看兩眼,媽媽一扭頭看見,大聲呵斥:“小孩子不許看電視,看你的書去!”

爸爸在書房裡玩電腦遊戲正酣,3歲半的兒子跑過來,拉着爸爸往外走:“爸爸,你陪我出去玩一會兒吧。”

“寶貝,等爸爸一會兒,等爸爸10分鐘,好不好?”爸爸頭也沒回。

過了一會兒,兒子又來拉爸爸,爸爸說:“等爸爸5分鐘。”

兒子來了好幾次,最後失望地走了。

我們平時沒少教訓孩子,甚至還給孩子立規矩,可是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不聽我們的話,做出一些讓我們撓頭的事。我們不得不檢討自己,是不是因爲我們沒有以身作則,纔會讓孩子缺乏自覺性。我們前面提到的3歲女孩迷上網絡遊戲,如果不是父母做榜樣,孩子又怎麼能夠從接觸到迷戀呢?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

父母是一面鏡子,時刻立在孩子面前,父母這面鏡子時時爲孩子做着示範和表率。大人怎麼做,孩子就會跟着怎麼做。

有一個廣爲人知的公益廣告,名字叫《媽媽洗腳》,內容是媽媽邊爲孩子洗腳,邊給孩子講故事。等孩子洗完了,媽媽就去給奶奶洗腳。兒子趴在門邊看到了這一幕,等媽媽給奶奶洗完腳回來,看到兒子端着滿滿一盆水,對她說:“媽媽洗腳。”廣告中,媽媽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要孝敬老人。孩子學到了,也做到了。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自身良好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做孩子人生中的一面好鏡子。

◎父母如何時刻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兩三歲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學習能力,他們會從最親近的父母身上學習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他們會模仿父母的神態和語氣,甚至一些小毛病。我們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爲我們要想使孩子成爲有自覺性的人,我們首先就要成爲自覺的人。

比如,我們要想讓孩子自覺吃飯、不挑食,我們就不能不吃這,不吃那;我們想讓孩子玩完玩具自覺歸位,我們就不能隨便亂丟東西,用完東西后自覺放到原來的位置;我們想讓孩子自覺上幼兒園,不讓大人催,我們在家就不要抱怨領導苛刻,不想上班;我們想讓孩子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我們就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

如果我們看到孩子浮躁、貪玩,我們就要從孩子的行爲中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出了問題。如果我們做錯了,爲了避免影響到孩子,我們要及時向孩子說句“對不起”,然後改正我們自身的毛病。比如,我們上面提到的在兒子面前打遊戲的爸爸,兒子不再聽爸爸的話,做事情三心二意,去幼兒園拖拖拉拉,總是說“等一會兒,等一會兒”。那位爸爸後來在媽媽的提醒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孩子道了歉,從此再也不迷戀遊戲。沒過多久,孩子也慢慢變好了。

特別提醒:

希望自己孩子做到的,我們做父母的就應該率先做到。希望孩子能夠自覺做事,我們也必須要有自覺性。“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我們不能忽視生活中的一點點小細節,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自覺性。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