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貢獻 - 東方圖書-免費在線閱讀
首頁 > 光輝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 光輝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貢獻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貢獻

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突出貢獻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有重大的突破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國的基本經濟理論方面、全社會三大文明建設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方面、人的全面發展以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和突破性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功地把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全面推向了21世紀。

(一)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

從中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實際出發,江澤民同志展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經濟問題的探索,形成了系列經濟理論,通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對理論的重大突破。秉承鄧小平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新境界的創新精神,針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實踐中出現的新問題,江澤民同志作出了明確的理論回答。江澤民同志指出:“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這一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國情決定的: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第二,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要在公有制爲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第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爲社會主義服務。”在論述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江澤民同志還深刻闡述了我國公有制經濟的含義。江澤民同志認爲:“要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是就全國而言,有的地方、有的產業可以有所差別。公有資產佔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注重質的提高。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對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只要堅持公有制爲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在這個前提下,國有經濟比重減少一些,不會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江澤民同志不但提出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而且還進一步對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問題作了新的論述,指出公有制的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一切反映社會化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都可以大膽利用,要努力尋找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江澤民同志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新論述,關於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建立以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一次全新的思想解放,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新的重大發展,是我國經濟理論領域的重大突破和發展。

(二)三大文明建設的全面展開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了黨的“解放思想、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創造性地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新內容。江澤民同志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裡,江澤民同志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思想。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深化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爲鄧小平理論核心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是以鄧小平同志爲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和發展的偉大事業。鄧小平同志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事業進程中反覆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這被稱爲兩個文明建設的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同志兩個文明建設的思想,把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作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更能體現出社會全面發展的新要求。政治文明程度是一個社會政治民主化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就是要通過制度設計和創新來保證人民充分行使選舉、決策、管理、監督的權利,尤其是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落實羣衆應該擁有的“四權”,並建立和完善健全的權力制約機制和監督機制。這些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和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對於充分發揚黨內民主,維護黨的團結與統一,保持黨的戰鬥力以及推動我國民主政治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江澤民同志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是對我國政治建設認識上的一次全新飛躍,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和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的具體體現。江澤民同志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理論創見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整體目標要求和實踐活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提出和發展,成功把我國兩個文明建設推進到三大文明建設階級,全面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推進了我國三大文明建設的全面展開。

(三)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理論的新發展

鄧小平關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理論,有明確的分析和表述,形成了較爲完善的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理論。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邁

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鄧小平“三個有利於”的重要論斷,最核心的還在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綜合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依賴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社會主義觀的核心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三個有利於”的關鍵。同時,鄧小平還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深化了我們對發展生產力的理解。鄧小平同志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等重要論斷,是黨代表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生產力理論和科學技術理論的重大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於生產力和科技思想的基本觀點。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作爲第一個代表,顯示了在江澤民同志的視野中高度重視發展先進社會生產力的極端重要性。江澤民同志對於中國共產黨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的重要論斷,與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於”和“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既一脈相承又做出了重大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發展生產力要求新,標準高。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先進生產力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史也必然是一個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過程。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必須放在發展先進生產力中去考察。黨的先進性還體現在必須不斷對落後的生產力進行改造。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使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努力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要求,尤其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的要求,通過發展生產力,依靠發展高新科學技術來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改善人民羣衆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是對現代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着越來越重要作用的科學分析和準確把握。對於鄧小平同志“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江澤民同志有諸多的思考和新的發展。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這一重要論述是對鄧小平同志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先進生產力聯繫起來,先進生產力就是以科學技術爲代表的生產力,中共十六大報告將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列爲促進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並再次號召全黨堅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化。當今世界的競爭的焦點則是科技與人才,誰能把握先進的科技知識與人才資源,誰就能在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和佔據優勢地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敏銳地把握了科學技術這一時代特點,強調要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並以此作爲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並認爲這是關係我們黨、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大事,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四)文化建設的進一步豐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很多方面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尤其是在文化建設方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同志關於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容。關於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鄧小平同志十分重視。鄧小平強調,要重視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鄧小平同志強調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江澤民同志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江澤民同志繼續堅持鄧小平關於“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在此基礎上鄭重提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就把精神文明建設提升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層面。江澤民同志強調,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既要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着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前沿,更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不斷增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江澤民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努力體現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衆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促進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爲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發展先進文化是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基本要求。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先進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塑造社會主義新人,滿足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對人的需要,同時不斷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質和文化精神需要,完成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發展的根本任務。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事業,共同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

(五)人的全

面發展理論的新高度

人是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歸宿。整個人類社會活動中,人始終處於社會歷史活動的中心位置。在現實的社會生活生產活動當中,人處於這樣一種狀態,這就是人是個人與社會、個體與人類的統一體。唯物史觀認爲,人是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人在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相互作用中需要不斷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主題和核心。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落腳於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爲一個完整的人,佔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基於對人的全面發展的分析,還從歷史和現實的視角入手,深入分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條件、手段和途徑。所謂人的全面發展,即指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諧發展。馬克思指出:“一個人的發展取決於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因此,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共同構成一個時代命題。

江澤民同志人的全面發展思想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又結合新的時代特徵,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際,豐富和完善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着眼於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江澤民同志這一全新論斷,是對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基本理論問題思考的新成果。在這裡,江澤民同志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爲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在黨的文獻中還是第一次。江澤民同志這個新論斷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中,深入研究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文化的發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的辯證關係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新的論斷,恢復了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正確認識,強調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目的。江澤民同志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進一步豐富,把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推向了全新的高度。全面把握和深入領會江澤民同志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於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全面發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全新的實踐意義和重要的理論意義。

(六)黨建理論的創新性突破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鄧小平同志黨的建設理論進行了重大創新和發展。作爲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事關我國前途命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是社會主義問題,第二個是黨的建設問題。黨的十五大對鄧小平理論作了精闢的概括,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這表明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世紀之交,爲了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江澤民同志對黨的建設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江澤民同志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一根本性問題通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系統性闡釋。世紀之交,黨的建設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有些問題還一度比較突出。正如鄧小平同志曾經語重心長地指出:“常委會的同志要聚精會神地抓黨的建設,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既然如此,怎樣進一步認識黨的建設問題,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江澤民同志通過黨的十四大、十五大比較好地解決了“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根本性問題之後,就開始把工作的重心轉向思考和解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上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這些思考和探索的理論結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明確回答了在新世紀新的歷史時期“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個根本性問題,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到一個全新的水平。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爲全黨的指導思想,這對於建設好黨,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向前發展,意義十分重大。江澤民同志指出,要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方針,努力解決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黨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既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提高黨的執政水平的重要保證,也是新時期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的必然要求。“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組織,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先鋒隊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共產黨的性質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體現了時代新要求,符合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的共同意願,提高了全黨對黨的性質的認識水平。

總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新世紀新階段全黨全國人民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提高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認識新水平,拓寬了我們新時期進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新視野。

(本章完)

<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